文 丨 經濟之聲評論員王業豐
自行車成了今年全國兩會上的大明星,這是一件新鮮事。不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熱議它,甚至政府工作報告也點了它的名。
自行車沾上“分享”二字,就成了時髦的共用單車。共用單車從破土萌芽到雨後春筍,一邊是老百姓想用就用的便捷,一邊是亂停亂放、破壞損毀的混亂。共用單車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點,激發起一場場關於素質和發展的全民討論,在點讚和指責的輿論場中踉蹌前行。
共用單車的處境,正是分享經濟處於“新生期”的發展縮影。調查顯示,在私廚服務領域,69.1%的受訪者不相信陌生人;網約車和計程車利益紛爭,在多個城市的街頭上演。信任和理解、監管和治理,給分享經濟提出了新的課題。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分享經濟現在的煩惱,就看空它的未來。有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大約3.45萬億元,有6億人參與其中,無論交易額還是參與人數都在逐年增長。全球著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項調研顯示,分享經濟模式已經走入尋常百姓生活,覆蓋了分享出行、分享空間和分享技能三大領域,並正在更多的行業裏普及,帶動一批行業升級創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援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共用經濟平臺企業、傳統企業、政府間的關係也在隨之發生深刻變革,分享經濟互助互聯的生態圈正在形成。
分享出行正在推動交通升級創新;分享空間有利於盤活房産存量,提高資産利用率;分享技能正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分享經濟也正在引來資本市場更多的遐想。今年前兩個月,僅摩拜和OFO兩家共用單車平臺就拿到了近50億元的融資。
乘上網際網路東風的分享經濟,只有尊重市場規律,構建更完善的商業規則,信任與規則並舉,才能走得穩、走得好。分享經濟正在讓中國經濟加速步入“分享時代”,我們應該為這種勢頭叫好。
文章內容轉載自經濟之聲微信公眾號
央廣天下財經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