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在官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中國掀起了一股創業熱潮。不過,隨著創業圈出現一定泡沫,資本愈加謹慎,其中的一些隱患也逐漸顯現。
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不斷提高,逐漸成為一支龐大力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生存狀況卻並不樂觀。據統計,2010屆、2012屆大學畢業生創業者,三年後還在創業的比例均不足五成。
“每年有眾多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創業這條路,但是創業不能盲目,要確定自己有什麼特長,有什麼資源。”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同創未來、共用成果:後創業時代的創業生態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牡丹産業委員會專家侯宏亮直言,跟風創業是當前創業者群體中存在的首要問題。
所謂跟風創業,就是創業者瞄準當下最熱門的領域,不管自己團隊、技術、産品是否擅長於此,先著眼于拿下資金。作為創業者之一,在北京同創共用網路科技有限公司CEO楚彪看來,這種行為將對創業大環境造成損害。
他表示,非理性的盲目創業搶佔了社會創業資源,造成相關資源流失浪費。在此情況下,有關方面應給予適當引導和幫助,過濾盲目創業者,讓核心創業群體能夠堅定信心,在較好環境中鍛鍊提高自身能力。
除跟風外,導致創業者盲目行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創業教育培訓的缺失。許多創業者反映,在創業初期得不到合適的引導幫助,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剛創業的時候,我發現要和世界打這麼多交道,對此完全沒有經驗。”盒子魚聯合創始人高民芳向記者坦言,初創企業在人力資源、招聘、法務、財務等方面均缺乏經驗,隨著公司進一步發展,在運營、媒體方面亦産生新需求,團隊遭遇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從自身經驗出發,楚彪亦表示,創業公司在每一個階段和時期都有不同需求,即便産品和技術打磨到一定程度,也仍有諸多不足,尤其在團隊組建、管理等方面更加明顯。
自2014年中國官方提出“雙創”以來,中國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據研究機構發佈的《2016中國創新創業報告》統計,截至2015年底,中國有科技企業孵化器2530家,全國上報眾創空間名單2345家,中國已成為全球孵化器數量最多的國家。
業內人士指出,在創業“硬體”到位的情況下,鼓勵創業的政策、環境等“軟體”將成為引導創業者理性而為的關鍵。尤其近年來各行業變化越來越快,企業競爭邊界日漸模糊,創業者須及時感知社會變化,對機遇進行捕捉和判斷。這就需政府部門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和試錯環境,並給予創業者適當幫助。
光明網副總經理宋永樂認為,政府部門為創業創新提供的服務不應局限在給錢、給土地、減免房租等方面,而是要進一步優化整體創業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加靈活的政策支援。
有關方面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今年5月,國務院發文建立首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官方表示,將通過試點示範完善雙創政策環境,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調動雙創主體積極性。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