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28日起,省城濟南經歷11月份以來第三輪重污染過程,併發布了重污染天氣預警,根據山東省環保廳網站公佈的監測數據,東營、濱州等10個地市接連淪陷,一場霧霾再次吞噬藍天,讓整座城市的呼吸都伴隨著陣痛。霧霾來了,當環境遭受危機,大批創業者卻從中看到了商機,催生出了一股創業熱,紛紛貼上了“防霾”的標簽。 記者 陳心如
凈化産品貼上“防霾”簽 防霾窗紗一月安裝上百戶
前年,高鳳姣進入凈化器市場,開始創業,“健康産業必定是未來的趨勢,現在污染這麼嚴重,人們越來越重視呼吸品質。”濟南遭遇多日霧霾,她時常關注最新的PM2.5指數,在推廣空氣凈化器的時候,她會首先提到防霾功能。
“現在競爭者很多,雖然大家在宣傳的時候都會強調防霾,但針對現在的霧霾,只能説好好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完全消掉霧霾不可能”,高鳳姣説,有防霾意識的人群很多。高鳳姣代理了香港的一款産品,她説,現在市面上有自己技術的公司很少,“凈化的商品太高端,初創企業很少有這麼高的研發團隊。”
另一位創客劉頂啟創辦了一家凈化環保公司,研發生産環保凈化産品,“霧霾天太鬧心了,防PM2.5的口罩很受歡迎,特別是兒童專用防霾口罩,價格也比成人的高一些。”
除了口罩,從去年開始,劉頂啟的公司開始研發一款防霧霾窗紗,今年剛剛投入市場,“我們自己研發生産,面向全國市場,霧霾天太鬧心了,現在銷售量還不錯。”劉頂啟介紹,西安的代理商一個月安裝了一百多戶防霧霾窗紗,而濟南這個月也安裝了三四十戶。
防霾産品受投資者青睞 京東眾籌三天超15萬
周紅偉是一位老創客,2000年回到山東,隨後投資了一個企業,經營環保産品。2013年,他開始關注防霾技術,研發推出一款負氧防霾帽,“這款産品準確地説是一個帽式空氣凈化器,是一款負離子産品。”
去年,産品正式推向市場,售價兩三百元不等,並有各種款式,周紅偉將産品放在網店上銷售。戴口罩都擋不住霧霾,更何況是一頂帽子?這是多數人看到這款産品時的第一反應,周紅偉的生意並不理想,“看的人多,但買的人卻很少,其實這樣的技術在韓日的認知度很高,但在國內的接受度可能還不夠。”
如今,第一批産品已經全部撤架,周紅偉對原有産品又進行了改良,推出了全新款,“之前的産品太重了,新産品在外觀和效果上都有了改良。”
周紅偉參加了不少創業比賽,手把手的演示負氧防霾帽的防霾效果,並一再強調這項技術擁有20多項專利。上週四,周紅偉把産品放在京東眾籌,僅僅3天時間,籌資近17萬元,遠遠超過了15萬元的目標,他説:“現在有不少企業都對這項技術感興趣,想給我投資的機構也不在少數,大家還是看重了防霾這個市場的潛力。”
環境“危機”變創業“商機”創業者進入市場爭奪“一杯羹”
李保衛借助朋友的技術支援,在山東開了一家分公司,他瞅準的是汽車內的空氣凈化,主營一款可防霾的汽車空調濾清器。
“我現在每天都會關注PM2.5指數,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或許改變不了大環境,但可以通過技術改良小環境”,李保衛將防霾與汽車後市場進行結合,計劃與汽車店等進行合作,“現在車的增長速度很快,普通的濾紙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但這種具有防霾功能的車載凈化器根據車型定價,售價在兩三百元之間。”
在産品推出前,李保衛進行了市場調查,“霧霾天這麼嚴重,在調查的車主中,90%的人是認可的。”
當霧霾經濟興起,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涌入,越來越多的創業項目出現,但卻參差不齊,真假難辨。周紅偉説,商家生産出的産品標準不一,有的號稱自己是“歐盟標準”,有的又拿出“日本標準”,消費者自然就會感覺“雲裏霧裏”,“很多産品只是打著‘防霾’的概念,買産品的消費者也是圖心安,當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看是否具有權威認證。”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