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攝
隨著全國兩會落下帷幕,天津、廣東、福建三大“新自貿區”掛牌進入倒計時。
目前來看,在第二批獲批的三個自貿區中,天津自貿區突出自身特色,與上海自貿區形成互補、對比試驗,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發展實體經濟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福建自貿區則突出了對接臺灣自由經濟區,以及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大攻略;廣東自貿區著力體現在三大方面:構建粵港澳金融合作新體制、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以及通過制度創新推動粵港澳交易規則的對接。總體來説,即將正式掛牌的三大自貿區均有明確的定位和當地特色,並計劃利用自身優勢,以求充分發揮其特定功能。
而從地理位置來看,四大自貿區中,上海、廣東、福建三地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可見一斑,而天津作為北方的國際航運中心、經濟中心以及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對“一帶一路”的國內核心區域和相關國家均具有較強的經濟輻射與聯動作用。
國務院決定對自貿區擴區擴容,這樣的新形勢給上海自貿區帶來了新的挑戰。之前,上海自貿區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企業和機構的目光都集中在上海。現在新增加了三個地區,企業和機構有了更多的選擇,上海需要更多的努力來提高競爭力,以吸引企業和機構的集聚。不過,從上海自貿區設定的目的來説,這也是必然的,因為從一開始它就被要求制度創新,為了可複製到全國的制度創新先行先試。
上海:金融“新51條”
新增加的廣東、福建和天津,都有清晰的抓手,那麼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擴區後,金融改革與創新又要如何施展?在最近浦東新區自貿試驗區專題培訓班上,上海市金融服務辦主任鄭楊給出了答案。擴區後的自貿試驗區企業約為5.8萬家,較原來的28平方公里區域的企業數增加3.8萬家,企業量大了、客戶量大了,金融創新、壓力測試的騰挪空間與餘地也大了,但同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貿易如何在新區域實施與推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據悉,上海自貿區自正式獲批成立以來,就一直在考慮擴容的問題。以外高橋綜合保稅區為主的28.78平方公里的初始面積,在上世紀90年代早就進駐滿了外資企業和貿易企業,對於新增企業尤其是企業開展實際運營來説,面積太有限。
而隨著此次擴容,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已步入3.0的新階段,這一時代最大的特徵是自貿試驗區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上海正聯合“一行三會”制定自貿試驗區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聯動的方案,內容約為51條,有別於自貿試驗區“1.0版時代”一行三會的“51條意見”,被稱為“新51條”。
鄭楊透露,“新51條”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分別為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以及完善金融監管。鄭楊同時稱,今年爭取啟動“自貿試驗區合格的個人境外投資試點”(QDII2),在鄭楊看來,這個境外投資,包括移民投資、房地産投資、境外證券投資和境外實業投資等。
“浦東現在在做兩套方案,一個是自貿區擴區工作方案,另一個是自貿區輻射工作方案。”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表示,金融創新既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自貿區輻射浦東、擴區浦東重中之重。他透露,“新51條”措施將繼續推動自貿區金融創新,陸家嘴金融片區納入自貿試驗區範疇,這要求浦東打好上海自貿區擴區輻射和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的兩張牌。
“上海自貿區是中國第一個自貿區,且面向全球,當時的使命是給全國積累可複製的經驗;其次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上海自貿區更多考慮怎樣與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銜接,以及打造人民幣的離岸中心。”華東理工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孟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的使命並非政策洼地,而是創新並積累全國可複製的經驗,當初設立時已有進一步擴容的考慮。”孟磊認為,上海自貿區金融試點與其他自貿區金融試點有所不同,更有全局性,是以全球視野,應對全球金融新格局。
“上海自貿區在金融上的改革是史無前例的。只有牢牢抓住金融開放,上海才有望成為一座可以配置全球性資源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看來,建立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是自貿區的改革“重頭戲”,將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形成有效互動。
天津:“京津翼”一體化
參與天津自貿區方案設計的濱海新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李彩良告訴媒體記者,作為北方地區首個自貿區,天津自貿區的特色主要來自三大方面: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實體經濟、壯大融資租賃業。“自貿區落戶天津,無疑會增強天津和濱海新區在京津冀發展中的資源整合能力和龍頭帶動作用。”
根據《國際金融報》記者得到的消息,天津自貿區的戰略定位將掛鉤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的總體目標是:經過三至五年的改革探索,將天津自貿區建設成為貿易自由、投資便利、高端産業集聚、金融服務完善、法制環境規範、監管高效便捷、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的國際一流自由貿易園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具體來説,就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努力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準對外開放平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制度創新試驗田,面向世界的高水準自由貿易園區。
據了解,這一表述已被寫入天津自貿區的總體方案。這一方案仍有待中央批准。外界普遍預計,第二批地方自貿區的總體方案將在全國兩會後公佈。
“制度創新,可複製可推廣,改革開放先行區,這儼然已經成為自貿區建設的基本要求。”一名資深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在定位上掛鉤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將成為天津自貿區的一大特色。
事實上,早在去年8月京津兩市簽署的協議中,就專門提出北京支援天津爭取批准建立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財經大學教授叢屹認為,天津自貿區不可能單單考慮天津,更要考慮北京、甚至河北省的海港空港優勢,進行一體化的設計。“通過政策共用,讓京津冀整體受益,才能充分發揮天津自貿區的效果。”畢竟,京津冀不僅是北方經濟中心,而且是我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和國際交往中心;在城市功能上,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必須由京津共同承擔。北京擁有科技創新資源優勢,而天津則擁有製造業和對外開放門戶的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在京津冀一體化的佈局中,交通一體化將率先發力,鐵路、公路、航空、港口間的立體化規劃都在執行中,基建板塊等相關上市公司將受益。此外,京津冀地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的産業轉移及産業升級、區域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及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北京周邊房地産的需求上升將帶來極大的投資機會,利好京津冀當地建材、鋼鐵、電力設備、房地産、環保、交運、化工、汽車等行業。
天津市自由貿易區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恩專認為,在區域金融市場一體化方面,天津自貿區大有可為。“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政策屬於政策的供給或新金融産品的供給。但在金融市場方面,天津和上海的體量不同,但通過京津冀的合作,也能創造出更多的金融需求來。”劉恩專説,“天津可以利用北京的金融業總部優勢,在金融監管和一些有金融屬性的交易市場的培育上,發揮天津的口岸優勢。”
廣東:發揮前海優勢
獲批的廣東自貿園區總面積達到116.2平方公里,其中,南沙新區片區為60平方公里,前海蛇口片區28.2平方公里,珠海橫琴新區片區28平方公里。
“廣東自貿區更加突出同香港澳門的合作,特別是加強對香港澳門服務業的開放和銜接。”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多次向媒體表示,服務業開放將對提升廣東製造業實力有巨大幫助。廣東製造業為服務業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兩者可互相促進。
顯然,廣東自貿區主打的是港澳牌。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林江説,廣東自貿區將發揮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在區內營造一個與港澳接軌的社會環境、法律環境、政府治理環境和營商環境,讓外國投資者感覺到在廣東自貿區投資與在港澳是完全一樣的。廣東自貿區將更加突出同香港、澳門的合作,特別是加強對香港澳門高端服務業的開放、銜接、轉移。高端服務業的開放將進一步提升廣東製造業的實力和活力。
“廣東是中國南大門,廣東自貿區面向東盟。”在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看來,廣東自貿區與已有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相接,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此外,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上很重要的節點,自貿區平臺亦可發揮作用。
“最難的是理念合作。”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分析,以往是香港主導帶動廣東發展,現在廣東經濟總量壯大,兩者趨於平等,香港放不下架子又害怕空心化,而廣東有些自滿情緒,如何同心是關鍵。“以前香港與廣東前店後廠,而現在廣東企業直接去國外了。能成店,香港才願意把資金、人才、科技等帶來,否則就會擔心被抽空。”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説,“港澳的金融、物流、科技、專業服務等,都是珠三角缺乏的。有了廣東的腹地,港澳的服務業也延長了産業鏈。雙方形成利益互補關係,很重要,雙方要形成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廣東在“一帶一路”戰略,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擁有獨特的地位。李春洪指出,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方面擁有較好基礎,比如:2014年,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達到約1200億美元,佔中國與東盟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額的24%左右。而作為中國大陸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量最大的省份,廣東在合作創辦産業園區、投資礦産、農業等方面也有著較好基礎。
廣東自貿區的設立,在目前包括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會為港口行業會帶來較大機遇。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總工徐力認為,在航運佈局方面,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不能局限于廣州港的格局,要上升到整個華南地區的國際航運中心。
交通運輸部資訊中心高級工程師、水運所副所長杜忠平提出,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已經迫在眉睫,在廣州港的背後,有巨大的製造業在支撐,廣州發展航運業有天然環境和成本方面的優勢。杜忠平表示,眼下資訊技術將帶動新一輪航運産業的發展,航運電商會促進航運市場的價格更加公開透明,如果抓住這方面機遇,可能會通過資訊技術制訂新的國際航運規則,更好地為自貿區服務。
福建:促進兩岸貿易
在三地新獲批的自貿區中,福建自貿區無疑開展起工作來最為雷厲風行。
福建自貿區包括廈門、平潭、福州三個片區,面積118.04平方公里。從産業結構來講,福建自貿區各地特點不盡相同。其中,廈門的主攻方向是金融,平潭是服務貿易,福州是先進製造業基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平臺、兩岸服務貿易合作和金融合作的示範區。
目前,這三個片區圍繞自貿區的相關工作已經悄然啟動。其中,廈門海關啟動了“出入境船舶單一窗口資訊系統”試點工作。作為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便利企業的通關舉措,出入境船舶單一窗口的建設將改變過去國際航行船舶需在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4家口岸聯檢單位分別辦理手續的狀態,船舶代理企業可以通過“出入境船舶單一窗口資訊系統”一次性錄入申報資訊,分別發送到4家聯檢單位的系統,實現“一單多報”。此外,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的“進口商品展示直銷中心”開始試營業。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在福建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表示,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準備就緒,下一步將突出對臺優勢以及和“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結合等重點。蘇樹林強調,福建自貿區建設要突出“海絲”核心區的結合。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自貿區建設應與之結合,進一步發揮開放優勢。
一位外資銀行財資部門主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福建自貿區最為迫切的任務應當在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便利化。此前,兩岸經貿合作主要通過兩岸經濟協議談判(ECFA)推動,但由於當下臺灣地區政局變化而受阻。在此背景下,兩岸經貿的破冰理應由福建自貿區先行先試來繼續推進。目前,廈門、平潭等地,在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對臺交流合作發展十分快速。福建自貿區的成立,將有利於促進兩岸區域經濟合作和城市交流朝著更深層次發展。
事實上,從2011年國務院批復並開始打造以福建為主體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海峽西岸經濟區,其定位便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再到已有的廈門經濟特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了一些先行先試的進出口貿易政策,這些都為自貿區的啟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福建自貿區無疑是廈門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基礎之上的促進臺海經濟發展的升級版。
作為大陸與臺灣距離最近的省份,對接臺灣是福建自貿區最大的特色。福州市自貿辦向記者介紹,福州片區將力爭建設成為兩岸全面合作的示範區。初步制定的創新措施包括推動兩岸貿易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臺資投資領域開放、加大兩岸旅遊文化交流等。
針對福建自貿區即將掛牌上路對大陸臺商與兩岸經貿的影響,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説,這是一個很大的福音。“自上海自貿區以後,天津、福建、廣東也將有自貿區,對臺商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自貿區裏有很多優惠的措施與優惠政策,來幫助臺資企業,找到更多的新藍海,我們會鼓勵更多的臺商企業,特別留意這些優惠措施,好好運用,來加強交流合作。”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