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為那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俗語在投資者的心中地位日漸穩固,越來越多的人對理財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上市公司也不甘落後,紛紛發佈公告宣佈購買理財産品。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僅1月24日和1月26日兩天,兩市即有19家公司發佈了購買理財産品的公告,經計算,理財總額約為58億元。查閱今年以來兩市所有的公告可以發現,理財已有“井噴”的跡象:有約300份關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的相關公告刊出,涉及上市公司上百家,且有多家公司在短期內頻繁購買理財産品。
購買理財産品的上市公司,對於資金的來源大部分有所表述,總的來看,自有資金和此前定增、IPO時募集的資金仍是理財“本金”的主要來源,而這些公司購買的理財産品,大部分為保本型、短期理財産品,收益率在5%左右。
今年以來發佈的理財公告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大概因為新年伊始的原因,公司公告稱經董事會審議決定,計劃在年內開展理財業務;一類是公司直接公告購買理財産品的明細情況。
在過往的時間裏,有不少上市公司因為對理財太過熱情,使得主要利潤的結構産生了嚴重依賴理財的狀況,從而遭到了投資者的詬病。對於購買理財産品,雖然不少公司稱,旨在“確保公司日常經營和資金安全的前提下,以閒置資金適度進行保本型的投資理財業務,此項業務開展不會影響到公司主營業務的正常經營,且通過使用閒置資金進行短期銀行理財業務,能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財務費用,合理利用閒置資金,增加投資收益,從而提升公司整體業績水準,為公司和股東謀取更多的投資回報。”
但是,有市場人士提醒,雖然上市公司用閒散資金理財可以保證資金增值並增厚業績,但需注意不要偏離主業,使公司利潤的結構能夠科學、合理。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