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漫畫任夢真
一年三次在京拿地,購地金額超過百億,恆大並不掩飾自己回歸一線城市的決心。恆大的表現只是今年眾多地產扎堆一線的一個縮影,因為集聚了過多的公共資源,使得房價易漲難跌,一線城市已經成為房企競爭的主戰場。
51.35億摘得東壩地塊
在今年的北京土地市場,恆大集團成為最大的黑馬之一。
7月4日,恆大進京首戰以35.6億價格攬入昌平沙河地塊,除配建26萬平米公租房外,剩余面積全部用于建設“園區安置房”,銷售限價為14000元/平方米;9月4日,以40.4億元總價拍得豆各莊地塊,該地塊將全部建設自住型商品房,限價2.2萬/平米。
恆大終于在三度進軍北京土地市場後獲得一宗商品房住宅地塊,21日下午,恆大以51.35億摘得朝陽區東壩南區1105-654、656、658號地塊。此地塊仍需配建1.69萬平米限價商品房與11.2萬平米自住型商品房。這是恆大在北京拿下的首宗商品房住宅用地,年內在北京拿地已達127.35億元。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任啟鑫分析認為,東壩地塊較好的地理位置以及高端定位的區域規劃是吸引房企激烈競爭的重要原因。恆大進京之後僅獲取了一宗完全的自住型商品房地塊,而其為了能夠真正立足北京,必然要在純商品住宅方面有所建樹。
事實上,在恆大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恆大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鈞表示,恆大早期立足二三線城市發展,隨著公司現金余額的增長,令公司進軍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條件成熟。未來公司將適度增加一二線城市的開發比例,以平衡一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合理布局。
房企扎堆一線
除了恆大,泰禾集團今年以來表現同樣兇猛。今年以來,泰禾集團在北京豪擲60余億連拿四地,全國拿地金額上百億,多次力壓眾多地產巨頭拿地,令業界刮目相看。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表示,“北京是一個什麼項目都能做,什麼項目都能做得好的城市,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泰禾提前半年便開始著手布局。”
隨著房企在一線城市拿地增多,北京今年土地市場迎來供需兩旺局面。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京住宅類土地成交面積已經達到了1167萬平米,僅次于2010年的1449萬平米,疊加已經挂牌待出讓的7宗住宅地塊130萬平米,年內確定出讓的住宅類地塊面積已經高達1300萬平米,土地出讓金也已經達到了1098億,創造了住宅類土地成交額紀錄,全年住宅類土地出讓金有望達到了1300億,超過前兩年之和。
“從人口流動的角度看,一二線重點城市的人口規模增長還遠未結束。由于這些城市的科學、教育、文化和醫療等公共服務在全國范圍內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同時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對周邊人口甚至全國范圍內人口都有著明顯的吸引力,所以未來這些城市的住房需求規模依然較大,房價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對于房企扎堆一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張旭表示。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根據統計局數據測算得出,10月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漲幅分別為0.85%、0.64%、0.57%。全年一線城市房價的環比平均漲幅均“高高在上”,遠遠超越二三線城市的平均漲幅,同時,二線城市房價的環比平均漲幅則一直略高于三線城市。
警惕一線城市新房高價化
在一線城市房價高速上漲持續一年多之後,多位知名地產巨頭依然表示,未來幾年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將繼續上揚。中金公司最新研究報告稱,國際上10個城市核心區的平均房價為9000美金/平米(折合約人民幣5.5萬元),若從國際比價來看,中國內地一線城市的豪宅不貴,核心區房價剛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為穩住過快上漲的房價,10月中旬以來,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四個一線城市均出臺更嚴格的樓市調控政策,以穩定市場預期。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總監張大偉指出,不少土地成本佔房價的平均比例已接近50%,高者達60%,如果再加上其他成本等,這些高地價項目的利潤率已低于10%,這就逼迫拿地企業不得不開發高價房以應對成本高企的壓力。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