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南旱北澇是否會影響南水北調工程調水能力?

2013-11-04 15:3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始向北京等華北地區送水只剩不到一年時間,位於鄂豫陜三省交界處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本計劃在今年9至10月的秋汛期首次蓄水,但由於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水量比往年少很多,水庫水位不升反降。

  專家指出,丹江口水庫將待明年夏汛和秋汛期收納洪水,才能使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得到較高水位的檢驗,並確保明年汛後按時調水。此外,將來必須通過統一調度漢江流域的眾多水利工程、科學統籌各方用水利益,並抓緊開展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二期補水研究論證,才能應對“南旱北澇”趨勢和水庫上游多地取水可能給南水北調中線調水能力帶來的影響。

  建成于1973年的丹江口大壩是新中國第一個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為滿足南水北調需要,大壩經過過去8年的加高,頂部高程已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今後丹江口水庫正常情況下的最高水位將由157米升至170米,庫容相應從174.5億立方米增至290.5億立方米,成為中國僅次於三峽的第二大水庫。

  截至今年8月底,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庫底清理、大壩加高工程等都已通過水庫蓄水前最終驗收,且長江防總批復同意丹江口水庫今年9月的汛期極限水位由原來的152.5米提高到163.5米。這兩個先決條件意味著水庫從9月起就可開始蓄水。

  然而,記者從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了解到,由於今年漢江上游陜南一帶秋雨明顯偏少,加之上游其他水庫加大蓄水量等原因,漢江秋汛不見汛,如丹江口水庫今年9月的日均入庫流量僅446立方米/秒,比多年平均值少7成。另一方面,為維持一定的下泄流量以滿足漢江下游生産、生活、生態用水,丹江口大壩9月的日均下泄流量不得小于800立方米/秒,10月及以後的下泄流量不得小于600立方米/秒,導致水庫一直入不敷出。

  11月3日8時,丹江口水庫入庫流量僅395立方米/秒,水位144.38米,較8月底下降了3米。隨著漢江冬季枯水期來臨,水庫水位還將繼續下降,預計到明年5月,水位將低至歷史少見的135米。

  中國水資源分佈不均勻,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把南方漢江的清水北調,以緩解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等19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的用水緊張局面,促進那裏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但近年水源區屢發旱情以及今秋丹江口水庫蓄水不足,引發了不少人對將來南水北調工程持續大規模調水能力的擔憂。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説,目前的狀況並不會對工程明年汛後按時向北方調水産生影響,因為漢江在夏汛期間通常都會有較大來水填充庫容。此外,丹江口大壩加高後,水庫已由不完全年調節型變為多年調節型,未來可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留住豐水年的一部分洪水,以彌補枯水年,從而最大化地實現洪水資源化利用,既減輕汛期漢江下游的防洪壓力,又保證向北方供水,還能在冬季枯水期對漢江下游加大補水。

  但他坦言,過去10多年來,中國南方已進入“水少週期”,漢江等流域近年雖發生過較大洪水,但總體上水量有所減少。再考慮到漢江上游一系列已有、在建和規劃中的調水工程以及中下游用水需要,將來國家應該對漢江全流域進行統一調度,統籌考慮各方用水利益,才能提高南水北調供水保證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曾指出,歷史上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出現連續兩年以上的枯水年時,北方受水區也多為平水年或枯水年,這對調水不利。當水源區遭遇枯水年,為保證水源區用水需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實行“枯水年少調”原則。同時,還應將丹江口水庫上游的一系列干支流水庫納入統一的應急調度,及時向丹江口水庫補水抗旱。

  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提出,隨著漢江流域需水量越來越大,特別在枯水期和乾旱時,各方用水矛盾會更突出,必須統籌協調陜西引漢濟渭調水、引丹灌區用水、鄂北崗地供水、漢江中下游生態用水、南水北調中線調水等諸多方面,才能提高漢江水資源的調配能力。

  多位專家均認為,將來若要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均供水量由一期的95億立方米加大至120至130億立方米,相關方面必須抓緊開展從長江三峽水庫向漢江補水可行性的前期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