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全球電子垃圾 毀了中國環境

2013-07-28 11:33 來源:環球人物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1年9月9日,浙江臺州椒江港內,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

  2011年9月9日,浙江臺州椒江港內,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

  當一個美國人扔掉一台電腦後,它最終會去哪?近日,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指出,全世界生産的大約70%的電子産品最終會以垃圾的形式流入中國,其中包括廢舊的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及其零部件。它們大多産自中國,在世界各地完成使命後,最終“葉落歸根”。由於聯合國禁止發達國家將電子垃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此大多數電子垃圾竟然是通過非法途徑進入中國的,在經過內地一些不正規的小作坊分類處理後,這些電子垃圾有的被出售,有的被分解,有的被掩埋。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産業鏈,對環境和從業者的健康産生了嚴重危害。

  上游:花錢就能出口、進口

  在美國的東、西海岸,有一些廢品出口代理公司,主要業務是將美國的電子垃圾賣給發展中國家。這些電子廢物含有大量的有毒金屬和氣體,處理起來極為麻煩,成本也比較高。對於美國企業來説,處理1噸電子垃圾需要花費400至1000美元,而出口費用每噸只需10至40美元,因此,很多公司都將電子垃圾賣給廢品出口代理商。

  對代理商來説,這樁生意獲利豐厚。他們從本土收集廢物時收一次錢,賣給亞洲中間商時又收一次錢,同時,還能從政府那裏獲得高額的補貼。美國聯邦環境保護署曾經公開承認,出口是美國電子廢物處理戰略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國是電子産品消費大國,每年産生的大量電子垃圾在本土消化不掉,“排出體外”就成了必然。矽谷“防止有毒物質聯盟”的調查報告稱,每年美國有50%80%的電子垃圾被出口到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國家。

  另一個電子産品大國日本,政府曾經明文規定,廢舊家電必須由原經銷商或指定的回收專營店負責回收。但實際上,向海外售賣電子廢料已經形成了一條秘而不宣的渠道:數據顯示,目前日本每100萬台廢舊家用電腦中,通過規定渠道回收的還不到1/10,其他大多流入了發展中國家。

  産業鏈的下一環節,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垃圾貿易商。以記者接觸到的中國境內某買家為例,他們和賣家對接好後,將這些電子垃圾以新電腦或工業廢料的名義報關,通過海運運至香港或其他港口,然後經由廣州,以陸運的方式輸送到廣東一些電子垃圾處理地。參與這個過程的不少中間商都是深諳中美兩國進出口貿易政策的華人。

  中國在1996年出臺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嚴格管理固體廢物進口。從2000年2月1日起,國家環保總局也明令禁止進口電腦、螢幕、影印機、微波爐、空調、電視機等廢棄物。目前看,禁令顯然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廣東貴嶼、浙江臺州等地已經成為電子垃圾主要集散地,並有向湖南、上海、天津、福建、山東等地蔓延的趨勢。

  下游:翻新提煉再掙錢

  這些垃圾在中國被用來做什麼呢?

  “高解析度、雙彩屏手機,百萬像素攝像頭”,在內地許多電商網站上,總能看到這樣的手機廣告。實際上,這不過是來自日本的二手小靈通,在日本早已停産。很多這類産品連電路板都沒拆解,就被裝進集裝箱運到中國。國內一些廠商接手後,對産品進行翻新。浙江一位翻新企業的經營者曾表示,讓一台類似的手機在外觀上達到全新的樣子“非常簡單”,而且成本“極低”,一般以幾元到幾十元的價格買進,最終往往以10倍左右的價格賣出。不知情的消費者在水貨市場或網上買到這些産品,還以為淘到了寶。公開數據顯示,從2007年起,日本開始向中國出口大量廢棄電器和電子設備,很多甚至被貼上了“庫存”的標簽。

  事實上,翻新只是電子垃圾産業鏈上最初級的處理方式,大部分不能翻新的零部件會被轉賣到各地,其價值也被層層分解。比如,廢棄電器中可以拆解、提煉出許多有價值的金屬,這讓電子垃圾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一座金礦。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廣東貴嶼鎮開始涉足舊五金電器的拆解,由於獲利豐厚,整個行業規模逐漸擴大,鎮內80%的家庭參與到這個行業中來,並迅速積累起財富。記者隨機走進一間家庭作坊,發現前面幾間堂屋是加工車間,後面是生活區。男主人陳建(化名)告訴記者,每天有成卡車的進口廢舊電器零部件被運來,傾倒在各家各戶的房前屋後,他主要採用火燒、強酸溶解等方式從這些零部件中提煉工業金屬,其中最值錢的是黃金,此外還有銅、鐵、錫等。具體來説,他把電腦晶片集中到一起,倒入硫酸後用火焚燒,先解析出銅和鐵,再加入硝酸,經過幾道工序後就能“洗”出金粉。據悉,1斤英特爾的晶片可以提煉3克多工業黃金,賣掉能賺幾百元。

  危害與應對:兩條路受堵

  錢雖然賺了,但毒垃圾産業帶來了很多“副産品”。在貴嶼,回收産業導致大面積農田拋荒;對於殘留的金屬廢棄物,加工者無法處理便隨意丟棄;回收産生的廢氣、廢液、廢渣等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有調查表明,電視機、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含鉛、鎘、水銀、聚氯乙烯塑膠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一旦進入土壤會污染水源,最終危害人類和動植物。

  還有一些無法消化的廢塑膠和廢焊錫,被運到其他地方製成兒童玩具、首飾、鑰匙環等,再通過一些國際批發市場流回歐美國家。《華爾街日報》曾經報道稱,一些在美國折扣店裏銷售的、含鉛有毒的飾品來自中國。有分析認為,這是用燒烤電路板後收集的鉛焊料製成的。

  消除進口電子垃圾危害的途徑無非兩個:一是用正規手段處理電子垃圾,二是切斷違規産業鏈條。然而,在現有條件下,這兩種方案都面臨著重重障礙。

  “電子垃圾的處理過程非常複雜,既要從零部件中提煉出可用的金屬等物,又要盡可能避免環境污染。一家正規的大型拆解企業,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去購買設備,一台環保的拆解設備往往要幾十萬、上百萬元。”上海工業廢品回收行業的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説,受成本影響,這些正規企業對電子垃圾的收購價很低,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垃圾經銷商一般不會把廢料交給這些大型企業,於是就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正規的大型廢料處理廠無事可做,簡陋的小作坊外等待處理的電子廢料成堆。

  而切斷違規産業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貴嶼鎮,如果徹底取締小作坊拆解業,就意味著地方財政的崩潰和上萬人口失業。知情人向記者透露,無照經營的拆解産業現在是很多地方的經濟支柱和納稅大戶,管理者在對危害與政績進行權衡後,往往選擇了後者。

  有專家認為,現階段國內可以參考國外對電子垃圾的管理方式,如歐美國家普遍採用的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即生産者要在産品的生命週期內承擔環境責任,完成廢棄産品的回收、處置等一系列工作。德國普遍利用電子破碎機來分選電子廢舊物,再根據其中的含金量賣給終端處理廠。美國則對廢舊家電的處理制定了一些強制性條例,還通過干預各級政府的購買行為,確保有再生成分的産品在政府採購中佔據優先地位。

  對於還在消化吸收全球電子垃圾的中國來説,還達不到歐美的回收水準。從短期看是賺錢了,但被破壞的環境、被損害的健康、被毀掉的名譽卻難以挽回。這種得不償失的行為並沒有複雜的原因,有的只是一些人在利益面前的短視和愚蠢。

[責任編輯: 李丹]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