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通脹不是“炒”的,是“發”的?

2013-03-15 09:49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是經濟學家的“寵兒”,是進行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分析和預測、實施價格總水準調控的一項重要指標,被視作測定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如今,它成了普通人茶余飯後的談資,“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蘋”什麼,一波一波襲來,通貨膨脹一步一步逼近。對於今年2月中國CPI同比上漲3.2%,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表示,通貨膨脹需要高度警惕,並表示,央行打算通過貨幣政策等其他舉措,希望能穩定物價、穩定通脹預期。那麼通貨膨脹誰説了算?誰引發了通貨膨脹?如何緩解通貨膨脹?

  改革開放以來前五次物價上漲

  1980年 當時急於擺脫“文革”後的經濟蕭條,通過大量進口國外機器設備,“大幹快上”若干項目實現“四化”。結果短期內進口、投資、財政赤字和貨幣發行激增,嚴重破壞了總供求平衡,物價迅速上漲,稱“洋躍進”。

  1985年 1984年通過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決定》,財政承包、放權讓利、撥改貸和價格“雙軌制”改革全面推行。在放權讓利的同時,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企業預算約束,加之隨後實行貨幣化工資改革,致使1985年物價漲幅接近兩位數。

  1987年-1989年 這次的通貨膨脹較嚴重,居民消費物價漲幅達到18.8%,一度出現搶購生活必需品和銀行擠兌現象。當時觸發漲價的直接因素是價格改革“闖關”,計劃內和計劃外生産資料價格並軌,並同時放開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價格。

  1993年-1996年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但與此同時,開發區、房地産熱迅速升溫,投資規模迅猛擴張,並出現亂集資、亂拆借、亂設金融機構的金融“三亂”現象,導致居民消費物價漲幅高達24.1%,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準。

  2007年-2008年 與前四次相比,這次通脹發生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收支援續大幅順差的背景之下,外部衝擊對國內物價波動的影響非常突出。

  一問

  通貨膨脹誰説了算

  2月CPI數據略高於市場3.0%或3.1%的預期,表明通貨膨脹需要高度警惕

  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宏觀調控目標,將2013年CPI漲幅控制在3.5%左右。通貨膨脹的壓力看似已經得到釋放,但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CPI漲幅達3.2%,其中,城市上漲3.2%,農村上漲3.3%;食品價格上漲6.0%,非食品價格上漲1.9%;消費品價格上漲3.3%,服務價格上漲3.1%。這些數字讓人們對通貨膨脹提高了警惕。

  不久前,某網站發起了一項調查,網友紛紛“曬”出10年裏漲價幅度最大的條目:2002年,北京一張加雞蛋和脆餅的煎餅馃子賣1.5元,2013年,北京一張普通的煎餅馃子賣6元,加火腿腸賣7.5元;在廣州,5年前的房價是8000元/平方米,現在,房價是2萬元/平方米。

  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認為,春節因素是影響2月食品價格上漲較多、CPI同比漲幅擴大的主要原因。在余秋梅看來,由於春節青黃不接,氣溫波動較大,以及農業生産的不穩定,造成物價上漲。一般第一季度CPI不超過5%,豬肉價格沒有出現暴漲現象,未來CPI不會再持續上升,現在已經達到年內最高值。

  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華民並不認同。在他看來:“CPI漲幅控制在3.5%左右的調控目標實現起來並不容易。當前,食品價格上漲較快,信貸進一步擴張,外匯賬款數量增加,國內流動性增強,錢總要有個去處。2010年10月以前,國家房地産調控政策尚未出臺,資金大部分流向了房地産行業,如今,這個管道被堵住了;資本市場又表現得萎靡不振,無法吸引資金;實體經濟在遭遇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後大幅萎縮。綜合這些因素,CPI在短期內下降的可能性比較小。”

  周小川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他在全國兩會新聞發佈會上説:“2月CPI數據略高於市場3.0%或3.1%的預期,表明通貨膨脹需要高度警惕,將使用貨幣政策來穩定物價。”

  周小川強調,2月CPI的波動有基數效應影響(編注:去年春節在1月,而今年在2月,導致今年2月數據會偏高),建議關注環比CPI數據。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月CPI環比增長1.1%,環比漲幅較1月的1.0%擴大。

  “CPI漲幅控制在3.5%左右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的壓力減小。”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但是,這一宏觀調控目標的制定與當前供求關係有關,反腐新規的出臺有效抑制了一部分‘三公’消費,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在下降;從供給看,大宗商品、油價都處在低位,輸入型通脹壓力沒有那麼嚴重,因此,CPI衝高的可能性不大。”

  二問

  誰引發了通貨膨脹

  存量貨幣是推高物價的主要原因

  最近,一條“高房價不是簡單炒出來的,是‘印’出來的?”的微博引發熱議,它認為,物價上漲是貨幣超發的結果,是貨幣貶值的信號。當CPI持續上漲且漲速加快時,很多人出於對財富縮水的恐懼心理,會積極買房,把紙幣變成資産。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房價的根本性力量,就不僅僅局限于實際供求關係,而是取決於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貨幣政策越寬鬆,貨幣供應量就越大,流動性就越充足,這導致房價的上漲速度越快,幅度越大。

  對此,周小川給出了官方解釋:數量上來看,今年定13%左右的廣義貨幣供應量預期增長目標,如果與去年和前年實際實現的數字相比,應該是趨於更緊一點,這表明大家對於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強調。

  貨幣超發是幕後黑手?

  那麼,貨幣超發究竟是不是通貨膨脹的“幕後推手”?有一組數據: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CPI的月平均值為4.81%。如果今天你是一名百萬富翁,你現在的購買力還不如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個“萬元戶”。

  在經濟學上,通常用廣義貨幣供應量/國內生産總值(M2/GDP)的比例,來説明貨幣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量化比例關係,反映一個經濟體金融深化的程度。M2/GDP越大,貨幣超發就越嚴重。截至2012年,中國M2/GDP=97.42萬億元/51.93萬億元=1.88;美國M2/GDP=10.04萬億美元/15.81萬億美元=0.64。

  “從中國的具體情況來看,至少從目前來看,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儘管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經濟階段,2003年有非典,2008年有全球金融危機等狀況,但總體來説,黨中央、國務院對於M2的把握還是相當不錯的。”周小川進一步指出,“中國不是最高的,日本比我們更高,還有其他一些國家也比我們要高。這些高的國家是不是會産生很高的通脹呢?也不見得。因為日本迄今還在擔心通貨緊縮。”

  周小川給出一些思路,他説,“要注意到通常儲蓄率高的國家M2也比較高。中國的儲蓄率在全球來講相對比較高,本來亞洲的儲蓄率就是高的,而中國在亞洲國家中也是高的。如果今後能夠控制M2的增長率,將其保持在合適的水準,就不會導致突發性的物價上漲,所以M2的總量和‘堰塞湖’不是一回事。”

  存量貨幣是物價高的主因

  “存量貨幣是推高物價的主要原因。”華民説,“規模過大的貨幣存量會帶來相應的風險,比如高通脹、資産價格泡沫或資金外流、境外熱錢和套利資本流入等。過去一段時間,我國M2餘額同比增長保持在15%-16%之間,確實是比較高的數字。”

  存量貨幣的供給源於儲蓄(儲備),並且取決於央行的貨幣與匯率政策。在封閉經濟中,存量貨幣的供給數量與央行基準利率負相關,但在開放經濟中,這種因果關係則是不確定的。流量貨幣的供給通常是由需求決定的,其供給來源是各種各樣的市場行為主體,在開放經濟下,流量貨幣的供給數量與央行基準利率正相關。

  “央行越是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減少存量貨幣的供給,在市場對貨幣需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市場中有貨幣供給能力的行為主體就會在高利率的激勵下去創造更多的流量貨幣,即時下人們所説的流動性。”華民進一步指出,“我們可以看到,自1990年以來,中國的貨幣供給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準,外生貨幣M0的供給年均同比增長在15%左右,內生貨幣M2的供給年均同比增長率則更快,與M0相比平均要高出3個以上百分點。”

  根據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通貨膨脹歸根到底不過是一種貨幣現象而已。但是,在華民看來,只要稍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導致這一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不外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加上緊縮性的産業政策和勞動政策再加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上這些政策疊加在一起,在導致境外套利資本大量流入的同時,又迫使沉澱在産業領域的固定資本紛紛變現,結果,在外生性貨幣供給和內生性貨幣供給雙雙增加的推動下,使得一般物價水準不斷走高。

  “由此可見,本次通貨膨脹與消費需求基本上沒有關係。事實也告訴我們,居民消費的增長遠比GDP增長和物價上漲的幅度要小得多,而且,消費佔GDP的比重多年來也一直徘徊不前,甚至還有逐漸下滑的趨勢。所以,本次通脹絕對不屬於需求拉動型的。”華民説。

  尋找通脹與經濟的平衡點

  孫立堅則提出了自己的擔心:“2月CPI同比增長3.2%,打破了市場對通脹的預期,可能會引發一部分企業調整商品價格;此外,新一輪城鎮化帶來了投資需求的反彈,也會對物價總體水準有所影響。”

  “在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下,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顯現,我們必須在通脹與經濟增長中找到政策的平衡。”中歐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美國利用美元‘透支’全球經濟,‘綁架’全球貨幣,我們必須制定戰略,在金融資本配置中佔據主導權。”

  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國政府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的二三十年裏,人們仍習慣性地稱“美元”為“美金”。而這幾年,再難聽到“美金”的説法了。美元不過就是美元,幣值再不如黃金一樣穩定可靠。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西方主要貨幣發行國都推出了量化寬鬆政策。2008年9月以來,美國已連續推出了四輪量化寬鬆政策。”孫立堅説,“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勢必影響全球經濟,流動性氾濫的後果也必然會波及其他國家。”

  從歷史上看,美元歷次大規模的超發均給全球美元持有者帶來災難性後果。尼克松時代,美國財長康納利有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美元可以流通至全球各個角落,而人民幣“出海”仍不成規模,在國內凝聚起來的貨幣存量無疑加劇了國內經濟運作的風險。

  三問

  如何緩解通貨膨脹

  降息是緩解通貨膨脹最有效的方法

  “降息是緩解通貨膨脹最有效的方法。”在華民看來,“央行可以通過降息進一步平衡中外息差,從而引流境外熱錢和套利資本進入中國市場;與此同時,也可以讓産業資本獲得更好的貸款利率,從而讓資本真正進入實體經濟。”

  食品與房價是通脹風向標

  從現實情況看,有兩類産品的價格,在物價上漲中起著風向標式的作用。一個是食品和基本公共品(包括水、電、氣油等),因為其公共性的特徵和普遍需要的特性,對老百姓生活有著基礎性影響。

  “道理很簡單,食品和基本公共品是剛性需求,貨幣最容易往那裏跑,只要這一類産品的價格一漲,其他商品的物價就會跟著漲。”華民説,“與此同時,通過消費這些基本公共品而生産出來的商品,鏈條越長、環節越多,其價格傳導效應就越大,結果就導致商品價格漲得更快、更高。反之,基本公共品不漲,其他物價漲勢就不那麼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穩住物價。”

  另一方面,房價上漲的預期也可能是今年最大的通脹風險。中國指數研究院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100個重點監測的城市新建住宅均價連續9個月環比上漲。雖然政府決策層近期連續出手控房價(包括新“國五條”),不過短期內房價降溫效應尚未顯現。

  貨幣政策保持平穩

  “貨幣政策應該是適度從緊的,央行可能會加大正回購力度。如果外匯佔款繼續增加,不排除提高存準率。”財經評論人余豐慧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對此,周小川依然是“穩”字當頭。他説,中國的貨幣政策是為四項目標共同服務的,第一是保持低通脹,第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第三是促進就業,第四是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四個目標有時候相互之間會存在不一致,需要權衡。不能為了實現一個目標,犧牲別的目標。

  信貸政策——同樣“穩”字當頭,周小川表示,2013年,還會繼續保持信貸的平穩增長。除了在應對金融危機高峰期會有一些特殊的政策,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強調貨幣政策要保持平穩。如果觀察中國信貸增長的指標,除了“特殊時期”外,總體來講都是保持平穩增長。

  “實際上,控制通脹是老百姓長期的需求。因而政府行政手段的介入點,不應在價格本身,而應在改進市場規則、防止過度投機等方面。”孫立堅進一步分析,“應對引發通貨膨脹的不同原因,我們要採取不同的措施。”

  以輸入型通脹為例,孫立堅指出,在即將舉行的G20峰會上,中國政府應該對歐美國家實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提出批評,並考慮多元化資源儲備,增加庫存資源的市場投放。他告訴記者,“我國的庫存資源大多掌握在國企、央企手中,在市場需要他們作出‘犧牲’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起到平滑全球資源價格的作用,反而從中‘牟利’。對此,政府應該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打破行業壟斷,尤其是資源型行業的壟斷。”

  除此之外,孫立堅建議:“努力確保供給渠道,並及時動用戰略儲備增加對市場的供給,並打擊金融資本綁架資源類商品的投機行為。通過有效的價格控制來緩解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強化問題。對於最近由於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動蕩所引起的大宗商品和農産品價格的暴漲,則應該呼籲國際監管部門和相關國家監管部門投入及時的調查,並對發現的投機行為實施嚴厲的制裁。”(《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穎)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