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IT

人工智慧:不宜期望過高與“智慧”兩個概念

2016年10月18日 15:51:5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慧:不宜期望過高與“智慧”兩個概念

  在8月20日召開的“人工智慧與智慧家庭”圓桌論壇上,來自研究院所、中外企業和高校的嘉賓圍繞人工智慧在智慧家庭的落地展開探討。

  “不要對當前的人工智慧期待值過高”成為嘉賓們普遍共識,大家認為,應從用戶需求出發,採取單點突破的方式,把技術轉化為産品,解決消費者在某些領域、某個方面的剛性需求。

  厘清:人工智慧是服務於人而非戰勝人

  人工智慧歷經三起兩落,起落背後離不開技術的驅動。如果拋開技術不談,人類癡迷於人工智慧的訴求到底是什麼呢?

  在某些方面,人工智慧水準的確能夠超越人類,但至於人類有沒有必要造出一個比自己還聰明的機器來,中科院計算所教授張雲泉説“這個倒不一定”,他認為,類似小冰這樣的機器人,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求就可以了。

  作為小冰項目運營總監的徐元春也認可這種説法。“人工智慧被創造出來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人類,而是為了讓人類生活得更好。”他説,人類社會一直在進化,最有效、最傳統、最核心的方式還是對話,小冰在研發和實踐中堅持的核心就是對話即平臺。

  在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新技術中心經理張紅看來,人工智慧對於企業來説就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能夠提高你的生産效率,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由此解決你更多用戶面臨的問題。

  提醒:不要對人工智慧抱乙太高期待

  隨著大數據、深度學習技術的出現,人工智慧迎來了又一次發展高潮。不過它會和前幾次一樣,再度偃旗息鼓嗎?在專家看來,目前大家對人工智慧的期望值過高。

  機器人真的能代替人做決策嗎?“我覺得這個時代還沒有到來。”IBM中國研究院認知交互技術總監秦勇説,今天的人工智慧更多是在扮演一個提供幫助、提供建議的角色,未來真的要讓機器人在智慧家居或駕駛場景做決策,需要解決很多技術難題。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黃向生介紹説,大家都希望人形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做更多工作,但人工智慧其實包括智慧和機器人兩大塊,前者做好容易,但機器人本體要想達到用戶的期待值卻非常非常困難。

  馭駕科技CEO吳甘沙表示,家庭人工智慧真正的強需是幫助做家務,這些都需要靈巧控制,目前機器人差得很遠,幾十萬美金的機器人只能做很簡單的事情,未來也許隨著3D列印和人工肌肉技術的進步可以解決,但需要一定時間。

  “要想一步到位走得很遠,很高,還需要很長時間。”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陶永認為,就硬體來説,應避免一些太高大上、太空的東西,還是要把小的、成熟的技術往前推一小步,應用到産品中去,哪怕只是提升一小點功能。

  區分:智慧和人工智慧是兩個概念

  過去的智慧化,與今天人人在談的人工智慧,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兩個概念,卻常被混為一談。

  有些做智慧化的搖身一變也改叫人工智慧了,但海爾人工智慧總監、機器人團隊負責人李宏言卻認為,人工智慧需要很多啟髮式的演算法,需要有數據的支援以及訓練模型,傳統家電加上WIFI、有個APP控制實現聯動只能叫智慧家電,遠遠沒有達到人工智慧的層面。

  對此,長虹技術中心副總經理展華益深有感觸。他表示,長虹最早對智慧的理解是裝上安卓系統、載入大量應用,但在人工智慧出現以後,長虹意識到當時對智慧的理解並不是現在所説的人工智慧。他説,“‘懂你’是人工智慧最關鍵的地方,有思考、決策、推理的能力。”

  不過在路波機器人CEO顏其鋒看來,當前的機器人還是有其局限性的,其實只是人工+智慧。

  出路:從需求出發 為用戶創造服務價值

  無論是智慧硬體還是人工智慧,從現實需求出發,解決用戶的消費痛點才是唯一齣路。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助理、智慧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梅曉春認為,企業既要有大的體系思維和規劃,但更重要的是從消費端的剛性需求、滿足某一個核心需求點出發,而不是從設計入手,這樣對於促進行業發展和規模形成才有推動意義。

  對於人工智慧的價值認知,TCL工業研究院北京創新中心總監劉靚認為有兩點: 一是人工智慧應用到智慧家庭中本質上要解決家庭的一些問題,真正為家庭帶來增值。二是人工智慧技術一定是圍繞著人的需求不斷發展,人的需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水準不斷升級,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必須緊跟社會發展步伐體現相應價值。

  陶永表示,未來五到十年,教育娛樂、音視頻通話、短途代步等服務機器人將走進普通家庭,醫療機器人、智慧健康服務、智慧救援機器人等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服務型機器人將成為熱點。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