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左右的“95後”們,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他們的社交生活呈現出了與前輩們完全不同的特點。有報告顯示,他們使用的社交工具並不是微信,而是被成年人們慢慢“遺棄”的QQ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95後”已悄然成為新一代移動網際網路的年輕主流群體,其獨特的使用習慣,也將成為引領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方向標。
為了隱私而“逃走”
生於1997年的張倩,並不熱衷於微信朋友圈,她的手機應用裏,最常使用的是QQ,打開QQ就開始刷空間、點讚、寫一寫心情。“我和同學都不愛用微信。”在張倩的微信朋友圈裏,總共只有2條狀態,上一次更新還停留在去年的10月份。
“我不想每天分享的內容都在大人的監視下。”張倩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所以她的QQ空間設有許可權,她的父母都看不到。
據騰訊發佈的《“95後”新生代社交網路喜好報告》中顯示,有48.2%的“95後”選擇在QQ空間裏遮罩自己的父母,他們渴望獨立空間。
曾記得,未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父母們,對孩子們的日記本充滿好奇。而如今,父母好奇的是這片孩子們的“自留地”QQ空間。恨不得全方位掌握孩子身心動向的家長總在追問:“他們在QQ空間裏都看些什麼?”
的確,不少“95後”對於微信的定義,就像“一個氣氛尷尬的家庭派對”,“又不能真的走開”。隨著移動社交工具越來越多,對95後年輕人來説,微信、QQ、豆瓣等多種社交方式並用已是常態。一方面,“95後”們想避開家長老師等熟人圈子,另一方面,他們得留有“呼吸”空間。而當大人們迷戀于微信、微博後,QQ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QQ的興趣部落也在迅速發展。
活躍在多個社交平臺
“愛分享,渴望被關注”。據《“95後”新生代社交網路喜好報告》顯示,“95後”樂於在不同社交應用上分配時間,有意識地將不同平臺區分開來,在其中進行不同的社交行為。因此,他們活躍的社交平臺,比想像中還要多。
成年人熱衷的微信圈不是垂直化的社交空間。試想一下,一個人想要在微信上找到一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喜歡某一支球隊、某一款遊戲或者某一個明星,是不是很難?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説:“微信是一個標準化的社交平臺,不是個性化的産品。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細分的興趣小組,讓其他社交平臺有了‘可乘之機’和生長的空間。”
1998年出生的胡林嘉今年剛考完大學,她告訴記者:“我喜歡在應用IN上分享服飾搭配圖片,美拍、小咖秀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滴,在貼吧分享各种經驗。”
胡林嘉活躍在各個網路社交平臺。因為對搭配的獨到品味,她的粉絲在圖片社交平臺IN上超過5000多人。隔著一層螢幕和美圖效果,胡林嘉嫺熟地把她剛剛淘到的美衣與粉絲分享,“在這裡,很多時候你可以展示更完美的自己給網友們看,也許一不小心也能成為網紅呢。”
和成年人相對嚴謹的分享不同,“95後”在社交網路上的分享更“隨意”。他們更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不同的社交應用已不僅僅是工具,更帶有媒體屬性,視頻、照片傳播速度遠超想像。
細分的“興趣社交”成創業窗口
“95後”進行網路社交的一大驅動力是興趣,他們有很強的意願去結識新朋友,在社交平臺上更願意主動發言,並且對社交網路的依賴度也更高。對創業者而言,這就意味著機會。
不過,時下正熱門的直播軟體並不十分吸引他們,“95後”使用的社交應用未必都“新”。受訪的幾位“95後”告訴記者,他們用了直播裏的“彈幕”帶來的觀感並不佳。
和成年人相比,由於生活壓力尚未壓身,“95後”更願意將多樣性的娛樂行為填滿自己的碎片時間,而在這樣的娛樂行為中,追星、娛樂搞笑內容更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作為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IN也十分注重年輕人的社交。IN聯合創始人孫穎説,在打造圖片社交平臺時,更關注的是年輕人的興趣和需求,注重的是定制化、互動化、娛樂化,這也成為未來圖片社交的突破口。
浙商創投高級分析師章哲宇説:“這是一種更高級的社交需求。細分的興趣社交會得到‘95後’的青睞。有些時候,用戶在這些社交工具上待的時間不一定會很長,可能兩個人聊著聊著就會一起加微信,但是在用戶需要的時候會上線,這樣的社交應用就有價值。”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