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產業互聯網革新供給側

2016年01月12日 10:0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在1月6日舉辦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產業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提出,2016年,互聯網對社會的改革作用將進一步深化,由改善日常生活逐步深入改造生產、重塑產業。

  鄔賀銓引援國際咨詢公司Gartner總結的2016年中國十大戰略技術趨勢稱,新的一年里,物聯網、3D打印、雲計算將進一步成熟且被廣泛應用;數據分析對業務的支撐,以及生產端的數字化創新會成為亮點。

  他認為,2015年頒布的一係列扶持互聯網產業的政策將在今年發揮深度效應,企業也將在此基礎上將迎來變革機會。例如電子商務將促進企業間合作,內容服務商會找到更有潛力的雲服務、數據服務盈利模式,可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能的配合則使物聯網感知、匯聚、分析這一完整鏈條投入使用。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2015中國互聯網產業綜述與2016發展趨勢報告》對這一判斷進行了進一步解釋。報告預測:2016年,工業互聯網將加速改造制造業,助推中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加快,“互聯網+”將改變農業傳統生產經營格局;分享經濟影響范圍快速擴展,信用服務體係初步建立有望加速服務業革新;移動互聯網一方面會促進“互聯網+健康”向個性化服務演進,另一方面移動支付的業務形態會撼動金融生態圈。

  在不少企業高管眼中,互聯網與產業的整合不僅可以發揮優勢,更是大勢所趨。華為公關關係副總裁孔瑜認為,大力發展數字化服務,將消費互聯網升級為產業互聯網,實際上是將價值傳遞進化到價值創造,代表著互聯網由一種渠道或工具徹底升級為生產力。

  騰訊公司副總裁馬斌也持類似觀點。他指出,早在2012年,工業互聯網時代的萌芽就開始顯現。“互聯網+”既是我國彎道超車的機會,也是所有想要生存的企業應該遵循的鐵則。他以20年前的全球15大互聯網公司如今僅有1家位居其列這一事例說明,當跨越行業、顛覆產業成為潮流的時候,每一家公司都必須積極擁抱互聯網,頂級企業更要努力變為平臺型公司。

  外來企業希望在中國的互聯網浪潮下實現互惠互利。世界第三大獨立軟件商SAP的全球高級副總裁柯曼表示,中國是數字時代的受益者,其對互聯網的諸多需求都與SAP的業務匹配。數字化設計制造、智慧城市建設、生產實時監測調整、安全管理等成功的合作案例都說明,公司在收獲市場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先進技術,促進了產業升級。

  Uber中國區戰略負責人柳甄也認為,互聯網除了帶來生活便利,更應該推動深層次變化。Uber最近開發的“企業優步”模式,能將公務出差的車費直接關聯企業賬戶,柳甄稱這將極大減少財務工作量,甚至重塑公司的日常管理模式。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總結出一種規律——新技術帶來的顛覆最終展現在公司企業的“業務流程重組”上。他在演講中分享,“業務流程重組”最早風靡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西方,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傳真機在當時被應用于貿易行業,對整個貿易體係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每一個時代里的人都會感覺這個時代如此特殊。但其實這既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的時代”。他認為,技術應用于經濟活動的前端是永恆社會規律,只不過當年的光纖和傳真變成了如今的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化。

  既然如此,供給側的改革究竟該如何創新?本土的實踐者也在本次會議上做出預測。航天雲網總經理龔保國認為,中國沒有德國和美國那樣完善的工業體係和頂尖的民間軟件力量,因此必須自上而下為企業打造能帶來實際效益的工業網絡,從而吸引它們主動開展智能化改革。具體來說,就是要先依靠大企業開放自身資源,形成制造業的共享經濟,吸引中小企業上線;隨後大量企業形成網絡,產生合作,再在新的商業模式和工業平臺下反推智能化改革。

  網庫集團董事長王海波則認為,電子商務能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更大作用。他提出電子商務不僅僅是網購,更要搭建完整供應鏈,下一步應該將注意力由零售轉向原材料、半成品在工業生產中的流通。

  這一觀點和阿里研究院副院長遊五洋不謀而合。遊五洋提出,電商對經濟的帶動開始由單純地帶動消費和銷售進化為影響生產方式。這也被其總結為“逆向互聯網化”,即傳統商業中“原料方、生產方——品牌商——分銷、廣告、消費者”這一鏈條被電商翻轉。一方面,電商從影響消費者和銷售渠道開始,逐步反向完成對品牌商和生產方的重塑;另一反面,隨著“逆互聯網化”程度加深,傳統的B2C商業模式也會被C2B顛覆。 在去中心化、多樣化的潮流下,越來越多廠家的經營將由消費者的意見決定,定制化生產將為經濟帶來更多活力。

[責任編輯:李振]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