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給我講一個笑話?”配上一個眨眼萌娃的圖片,就讀中南財經大學的大三學生李琛隨機匿名為“慢條斯理的鯰魚”在怦怦APP上發佈了一條動態,兩分鐘後便收到陌生人“有成就感的跑步鞋”發來的逗樂段子。“匿名社交最棒的就是無壓力,而且怦怦會在24小時後即焚聊天記錄,完全可以暢所欲言”,李琛説。
近來匿名社交軟體迅速走紅,吸引了眾多年輕用戶。2013年在美國爆紅的Whisper讓大家第一次認識了匿名社交。用戶可以在Whisper上匿名發佈自己的秘密,與附近位置的人分享,同時也可以查看應用內最新和最熱門內容。而真正在中國掀起匿名熱潮的,是無覓網路開發的APP應用“無秘”。其構建的熟人匿名社交社區,不僅給中國用戶全新的體驗,更讓國內的開發者看到了匿名社交的商機。
在安卓市場內搜索,至少能看到20多款匿名社交應用。除了像“嗶嗶”這樣由已經擁有忠實用戶的人人網開發,還有眾多定位鮮明的匿名社交應用。“烏鴉”便是其中之一,在滿足基本功能之外,加入“層圈”的概念,將原本零散的用戶聚合,定位為吸引校園和職場用戶匿名吐槽互“黑”的平臺,實現話題的圈子化。
匿名的最大商機在於填補已經形成的社交應用市場缺陷。從微信、微博普及開始,大眾已經養成了手機社交的習慣,讓人上癮的“朋友圈”更成為一個網路熟人社會的縮影,但逐漸焦慮複雜的朋友圈生態讓用戶感受到熟人社交的壓力,於是匿名便應聲而出。
國外匿名社交軟體secret聯合創始人克裏斯·拜德爾認為:“總是在社交網路上維持自己的美好形像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匿名可以幫用戶擺脫這些身份壓力,更大膽地説話。”
但令人擔憂的是,匿名在滿足大眾宣泄、獵奇心態的同時,也聚集了眾多不良資訊,滋生社會負能量。“相比實名認證的社交平臺,匿名的確更容易滋生色情、謠言等內容,甚至由此引發資訊洩露、侵害名譽權等糾紛,因此作為軟體的開發與提供者一定要做好應對工作,以避免觸碰法律的紅線。”北京市法學會智慧財産權法研究會理事孟兆平説。
日前由華中科技大學學生自主創業開發的“咩咩”匿名社交APP便通過“設定馬力值”的方式規避不良資訊。“咩咩”産品經理肖弘介紹:“我們的用戶主要是學生,希望為大家營造積極、輕鬆的氛圍。通過設定馬力值,用戶可以對不積極、討厭的內容點踩,如果超過了5個,其馬力值達到-5,此內容就會被刪去,減少負能量的傳播。”
僅是以匿名方式吸引大批的用戶減壓,固然短期內可以積累一定量的用戶,但由於缺乏完善的用戶關係體系,很難實現規模化乃至進一步盈利。從滿足用戶宣泄心理到構建良性發展的社交生態,“匿名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