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微軟正式棄用“諾基亞”品牌 大力推廣WindowsPhone

2014-11-07 13:1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無數個日日夜夜,無數的喜怒哀樂,這裡的一切都有你的陪伴,我們即將更名為微軟Lumia,你願意和我一起加油嗎?”11月6日上午11時,諾基亞官方微博正式更名為 “微軟Lumia”。

  曾連續15年佔據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手機品牌要與用戶告別,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消失的僅僅是諾基亞智慧手機,功能手機依然會沿用諾基亞的名字。種種跡象表明,諾基亞仍有望借安卓系統重回舞臺。

  業內人士分析,微軟鉅資收購諾基亞的主要目的是推廣WindowsPhone,但截至三季度,Microsoft系統僅佔據3.3%的市場份額,而安卓與蘋果系統佔據手機終端市場的95%。即便引入諾基亞,微軟和安卓、蘋果掰手腕也無勝算,鉅資收購很有可能成為敗筆。

  諾基亞後年收回品牌/

  今年4月25日,諾基亞宣佈完成與微軟公司的手機業務交易。諾基亞的設備與服務部門被微軟納入麾下。

  11月6日,諾基亞官方微博正式更名為微軟Lumia,同時,諾基亞已經將自己在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社交網站的賬戶更名為 “微軟Lumia”。

  微軟日前表示,將於近期推出“MicrosoftLumia”品牌的首款WP8.1設備。在新手機的機身上將不會帶有“NOKIA”,而是帶有Microsoft的標誌。這一系列的變更替換,不僅意味著一個品牌即將成為歷史,也標誌著諾基亞稱霸手機市場的時代已結束。

  在微軟棄用諾基亞手機品牌之後,諾基亞粉絲手中使用的諾基亞將會成為絕版嗎?

  根據微軟與諾基亞簽署的收購協議,“諾基亞”品牌並不會永遠消失。諾基亞網路公司仍然繼續存在,其業務重心將放在網路、地圖和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而在未來10年內,微軟所推出的功能性手機還將沿用“NOKIA”Logo。

  此外,根據雙方簽署協議,微軟獲得為期18個月的獨家品牌使用權,到2016年後微軟對“NOKIA”這個品牌的獨家使用許可權將失效,這意味著2016年諾基亞將自動收回手機品牌使用權。

  10月27日,諾基亞發佈的三季報顯示,“NOKIA品牌在移動手機和移動設備領域具備很高的辨識度,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産。我們已經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和方式來最大化諾基亞品牌,只是目前受限于收購合約我們還不能去做。”

  另有消息稱,諾基亞正計劃重回智慧手機市場,據傳他們的開發項目是一部運作Android作業系統的旗艦手機。

  Microsoft手機市場佔比僅3%/

  微軟完全拋棄諾基亞品牌啟用MicrosoftLumia品牌帶來的效果仍然需要觀察。資料顯示,2013年微軟WP智慧手機全年出貨量達到3340萬部,其中九成為諾基亞Lumia智慧手機,微軟啟動自身品牌後也面臨重塑形象的難題。

  相對品牌轉換來説,花費鉅資收購諾基亞之後,Microsoft作業系統在手機終端日益下降的市場份額,更讓微軟感到後背發涼。

  11月5日下午,調查機構StrategyAnalytics發佈的報告顯示,2014年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從去年同期的2.529億部增長至3.204億部,同比增長27%。其中安卓系統佔全球市場份額的84%,AppleiOS佔據12.3%。排在第三位的Microsoft僅為3.3%,去年同期為4.1%。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表示,從收購過程來看,微軟收購諾基亞在內部是存在爭議的,收購之後的融合併沒有給Microsoft作業系統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反而一直保持下滑態勢。

  王艷輝分析,相比去年9月份提出收購諾基亞時,如今的手機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在微軟業務線上,市場佔比越來越低的手機業務看起來可有可無,這就像蘋果再怎麼努力也不能影響到微軟在桌面市場的霸主地位一樣,WindowsPhone也很難改變其低市場佔有率的現狀,未來微軟很有可能將手機業務出售。

  電信行業專家付亮認為,微軟並不看重“諾基亞”品牌,而是看重諾基亞的技術、資源和産業鏈關係,用於大力推廣WindowsPhone。但在安卓和蘋果的夾擊下,微軟舉步維艱。

  “做硬體産品與開發軟體相比投入更大,繼續大筆投入與安卓、蘋果競爭市場份額,明顯是不理智的。眼下微軟或許可以拋開在手機市場獲利的想法,抓住多屏融合的機會,但是這需要一個全新的思路。”付亮表示。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