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迪信通赴港上市缺"故事":運營商依賴存隱憂

2014-07-07 09:12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迪信通赴港上市缺"故事":運營商依賴存隱憂

  7月4日,位於亞運村的一家迪信通,商店門外有很多促銷資訊。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如果一切順利,明天(7月8日)國內行動通訊連鎖迪信通將在港交所主機板掛牌交易。走過21年創業路,兩次折戟IPO,迪信通終於將自己推銷到資本市場。

  但在6月25日迪信通提交的招股書裏,記者卻完全找不到迪信通對上市後的“遠景規劃”。與眾多IPO企業絞盡腦汁給資本市場營造“想像力”,“講故事”不同,迪信通的招股書展示出來的就是一個靠倒賣手機謀生的連鎖賣場。

  要命的是,這個古老的賺錢手藝以後可能不值錢了。

  一方面,國內智慧手機增速放緩,迪信通現有業務毛利率已連續三年下滑。另一方面,搶食者不斷涌現。先是國美、蘇寧入局手機銷售,趕超了迪信通;如今京東、天貓等電商兵臨城下,殺氣騰騰。就連迪信通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電商對其産生“巨大壓力”。

  而迪信通目前除賣手機外,最賺錢的“運營商合約業務”,伴隨著國資委對運營商收縮終端補貼的要求,也變得前途未卜。

  IPO曾兩度折戟

  就在手機實體零售店被冠以“夕陽産業”稱呼時,國內老牌手機連鎖零售商迪信通做出了在港上市的大動作。6月25日,迪信通宣佈將於7月8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上市,擬融資約9.42億港元。

  這不是迪信通第一次上市嘗試。迪信通招股書披露,迪信通早在2005年就啟動了香港上市籌備,但後來取消。2011年向中國證監會提出過A股上市申請,不過“無疾而終”。

  但眼下上市,唱衰者不斷。有研究者指出,作為老牌手機零售商,迪信通的上市已錯失了黃金時期。近年來,電商渠道對迪信通等實體零售店的衝擊力日趨加大,國內外各大手機品牌都在收縮對傳統渠道的投放比重,傳統渠道的萎縮成為常態,迪信通所代表的傳統零售商的美好時代已一去不返。

  “對迪信通而言,現在是最後一搏。迪信通迫切需要找到融資管道轉型。”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産業聯盟秘書長李易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

  記者翻閱其招股書,發現迪信通仍有高額貸款未償還。其中,2011年到2013年底,迪信通向商業銀行的貸款金額分別為6.26億元、11.003億元以及14.278億元。截至2014年4月30日,迪信通的短期銀行借款為17.949億元。

  電商兵臨城下

  對於迪信通此次IPO,有評論稱,在電商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迪信通能否老樹逢春“很難説”。

  4日,新京報記者在迪信通西單大悅城店看到,這裡人流冷清。記者了解到,這家店屬於迪信通中等規模分店,一天約賣出20-30台手機,銷售額在7萬-10萬左右。一位在迪信通工作6年的店員表示,現在手機銷量確實比過去少,主要是受到電商衝擊。“哪怕實體店比網上還要便宜100塊,顧客還是願意上網買”。

  大悅城店一位店員告訴記者,實體店很多時候淪為了免費“體驗店”,有不少顧客只來店裏試用真機卻不買,“我們現在也沒有找到辦法來挽留這部分顧客。”這位店員無奈表示。

  “電商遲早會摧毀傳統線下銷售,迪信通現在處於緊要關頭,這次衝擊再不成功,未來會逐漸淡出江湖。”李易説。

  迪信通的前車之鑒是中關村已經沉陷下去的諸多賣場。李易認為,隨著電商興起,中關村電子城走向沒落。迪信通也開始面臨中關村類似的困境。

  迪信通董秘李冬梅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迪信通很慶倖自己做的是手機生意,因為相比電腦等産品,手機的消費屬性更明顯,更新週期短。

  但摩根大通的報告顯示,未來手機用戶對手機的更新需求也將變得遲鈍。“因為當前的手機螢幕和攝像頭已經能夠滿足最挑剔的用戶。4G會帶來新一輪換機潮,但之後手機上網速度的提升需求將進入瓶頸,因為4G技術已經足以支援視頻聊天和線上觀看電影。”

  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威脅已經兵臨城下。數據顯示,2013年電商手機銷售額已佔中國手機銷售總額約13%,預計2018年佔比17.8%。

  迪信通在招股書中預測“到2018年通訊連鎖店仍將為最大的手機零售商”。2018年以後情況如何,迪信通沒有做出預測。

  李易認為,現在各種手機評測報告很多,用戶親自體驗的必要性在下降,像手機這樣的標準化産品,對線下店的依賴越來越小。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