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全球金融峰會上,網際網路行業和傳統金融行業的觀點完全不同,前者認為網際網路是重點,金融不過是下一個即將被顛覆的特定行業而已;後者則認為金融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邏輯,網際網路金融只能在網際網路企業的範疇
“網際網路金融”這個概念最近特別火,在阿裏、微信和百度理財等一系列網際網路金融風暴下,傳統金融機構對於未來,有擔憂,也有恐慌。10月30日召開的全球金融峰會上,金融人士們為這個概念吵得不可開交,關於這個概念,網際網路行業和傳統金融行業的觀點完全不同,前者認為網際網路是重點,金融不過是下一個即將被顛覆的特定行業而已,只是由於金融行業的高門檻和嚴監管,顛覆進程會比較曲折;後者則認為金融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邏輯,信用和風險是難以逾越的門檻,網際網路金融只能在網際網路企業的範疇裏發展和自娛。
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末端覆蓋”
百度金融首款理財産品,百度百發上線後,僅僅一天10億元基金銷售一空,而支付寶旗下餘額寶,6月13日上線,截至9月底資金規模已達到556.53億元,三季度規模增長近10倍,客戶數突破1300萬,受惠于網際網路的力量,天弘基金增利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的單只基金。這便是網際網路金融摧枯拉朽的力量。
網際網路金融基本上分為三類:第三方支付、融資類産品以及理財産品。理財産品觸及到的是“小白”客戶,年輕人、月光族等,而融資類産品,則觸及到了傳統金融機構難以或不願接觸的小微企業。從餘額寶,到百度理財,到“三馬賣保險”,關於金融的一切頑固壁障都煙消雲散。百度理財的負責人説,當傳統金融遭遇網際網路,就是一種金融祛魅,是“從陽春白雪到下裏巴人的改變”。
美團網創始人王興説:“網際網路的本質,就是物理的本質,其實就是大量的資訊快速地從點A移到點B,這是所有一切網際網路應用的本質。金融的本質就是幫助錢從點A,有錢的地方,移到點B,需要錢的地方去。金融是信用、是資訊,由此看來,金融和網際網路是非常接近的事情,從最本質來説是天作之合。所以我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會非常紅火地發展,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一個故事可以説明網際網路金融對於傳統金融的意義:一個缸子,裏面裝滿了大塊小塊的石頭,有人問它是否裝滿了?一會又有人倒入沙子,但其實這個缸子依舊沒有裝滿,於是又有人倒入水。出於效率考慮和管理半徑問題,傳統銀行的業務更多的是石頭,而網際網路金融則是沙子與水。
對於這一點,天弘基金的副總經理周曉明深有體會。在他看來,餘額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餘額寶覆蓋到了“80%以外”的人,就是説在傳統的金融體系裏面得不到很好地服務,或者説按照一般的常理,他們現在還不認為自己需要理財服務的人群。“簡單説就是‘小白’客戶,年輕人、月光族等等這樣的客戶,他們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非常親切地接觸到了我們的服務。”也就是説,理論上,傳統金融覆蓋了80%的市場,而網際網路金融則關注了剩下20%的末端市場。
傳統金融市場的“鞭長莫及”
傳統金融機構,線上下能夠直接面對客戶,但是在網路世界裏,它必須通過百度或者是淘寶來購買和獲取流量。這就直接導致它們行銷能力在網路空間的逐漸式微。當然,傳統金融機構依舊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只是,在網際網路勢力的滲透效應下,坐擁萬金,陽光燦爛的好日子,只能變成一場歷史的追憶和反思了。
無論是橫空出世的支付寶、餘額寶,還是百度理財,或者“三馬賣保險”,都是網際網路與金融融合的一種大趨勢。一方面是網際網路滲透式發展的本質趨勢,另一方面是傳統金融對新市場的鞭長莫及。
面對龐大“屌絲”級別的理財客戶和小微企業,銀行與基金們,並非無動於衷,只不過要覆蓋它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傳統金融的成本結構下,這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業務。傳統金融只能關注到財富高端集中地,成本和效率半徑是無法繞開的考量。
這時候,網際網路顯示出它的成本優勢所在: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效應遞增。本報記者曾經在比特幣興起的時候寫過一篇分析報道,網際網路給了一個虛擬成本的可能,讓傳統的金融世界脫離了物理世界的束縛,海量的用戶群抽象地變成了一個個虛擬ID,服務數萬人,現實成本卻並沒有太多的增加。但當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效應遞增的同時也註定了網際網路金融更適合成規模經濟去發展,因為必須達到足夠的用戶規模,才能釋放出網際網路的成本優勢。所以也決定了正如比特世界裏的“挖金礦工”,只有擁有巨大流量與用戶群的巨頭公司,最終才會成為這場傳統金融鞭長莫及領域裏真正挖到金礦的遊戲主角。
網際網路金融的相斥和相容
在此次論壇上,正如開篇所説的一樣,傳統金融和網際網路金融的對陣雙方,全程都劍拔弩張,顯示了它客觀立場的不相容。傳統金融對網際網路“有保留”借鑒和學習的態度最為明顯。
比如百度百發上線後,有人便説“這不是網際網路金融”,只不過是“線下行為網路化而已”。
比如不久前參加過招商信用卡論道網際網路金融溝通會的一位銀行人士認為,金融從本質上講其實在面臨技術上的徹底改變,在跟上網際網路業務發展的同時,也要看明白一點,那就是網際網路行業其實是一個“贏家通吃”的結構。如果這樣一個結構複製在金融行業,未必真的在未來會對社會、對客戶帶來好處。招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劉加隆也表示:“對於移動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高潮,我們的立場是既不認為這個改變是小改變,也不説傳統金融行業就再也沒有任何希望。”
解決之道則是一直在討論的大數據。因為大數據在解決金融核心問題——信用評級和風險控制上擁有傳統方法所不具備的顯著優勢和光明前景,是金融業“真正”網際網路化的必由之路。很難得這一點得到了傳統金融和網際網路業界的一致承認。
論壇上發表演説的P2P借貸從業者和網路徵信從業者據此介紹了自己在大數據審貸與信評方面的切身體驗。譬如阿裏小微2012年上半年數據顯示有130億元累計放貸額。這個絕對值並不大,任何一家國有銀行的分行都可能實現這一數字,但其投放筆數卻堪稱驚人:是由170萬筆貸款組成,日均完成貸款接近1萬筆,平均每筆貸款僅為7000元。假設沒有阿裏交易數據的支撐,日均完成貸款近1萬筆的放貸速度,是任何傳統金融機構都難以實現的。
合理解讀網際網路金融的“大數據”
但是大數據這一難得的“統一戰線”也在論壇直播過程和會後受到了另外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
大數據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從最早沃爾瑪啤酒與尿片的故事,到最近的精準行銷和無人駕駛,數據分析確實存在成功應用的案例,並日益融入日常生活與商業決策。它被披上各種各樣的外衣,承載過各種各樣的夢想。但是數據統計與分析不同於大數據,甚至數據挖掘都與大數據鼓吹者的理想也相差甚遠。因為能否從數據中發現未知的、有價值的資訊與規律,並非取決於數據本身和演算法,更多取決於“人”,取決於“人”對現象與行為的認識,以及把認識疊加於數據的採集與分析之上獲得的數據洞察。絕大多數的演算法和模型只是結果,是人的認識與洞察的形式化表現。所以有業內專家認為,在當前的主流網際網路金融應用,例如P2P借貸、眾籌和供應鏈金融、渠道金融中,大數據並非多重要的因素,應用時機也未必成熟。
“毋庸置疑,金融行業天生擁有大數據,天然擁有優化大數據處理、進而降低信評與風控成本的動機。在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下,大數據處理屬於傳統金融行業的內在創新動力,如果解決這一問題的時機成熟、成本宜人,他們自己就會猛撲上去,根本用不著網際網路企業代勞,直接收購一家數據處理公司就夠了。”一位業界觀察人士認為,傳統金融行業對於大數據的期盼,更多在於社交網路、電商數據與金融數據的融合。對於傳統金融行業,這一主張務實而合理,但是暫時而言,它並不是絕大多數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菜。
有評論者認為,新行業對於舊行業的顛覆,從來都不一定表現為直接解決核心問題。但是行業目前的流行趨勢是,陷入過於迷信網際網路金融“核心”技術特質,而忽視了技術的多樣化表現與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的外部動力。比如餘額寶之於“屌絲理財”,也並沒有真正解決了貨幣基金自身的問題。在傳統金融不能也不願覆蓋的金融市場,P2P借貸承擔著填補市場空白、普及金融服務的作用,而它首先要解決的,應該是特定群體金融服務的有無問題,而不是幻想著依靠分析大數據去盈利。(劉可)
[責任編輯: 馬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