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香港“手機控”三宗罪:吃飯、低頭、不理人

2013-07-11 09:5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如果手機沒電了,會心神不寧,怕漏掉客戶重要的電話,也會覺得沒意思了,手裏沒有玩兒的工具了。”小方是在香港中環寫字樓裏上班的白領,同時也是個典型的手機“低頭族”。伴隨著智慧手機用戶的增多,原本作為溝通工具的手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著深刻變化。有人説,“低頭族”的出現,是科學發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疏遠了親情,增加了街頭危機。

  1 宗罪

  看手機成“低頭族”

  走進香港地鐵你會發現一道“手機風景線”,不論是在站裏等車還是在候車區,人們總是低頭看手機螢幕,聽音樂、玩遊戲、發短信、上社交網站。除了地鐵,在香港的車站、十字路口、酒店大堂和寫字樓等公共場所,隨時都能看到捧著手機、目不轉睛的“低頭族”。

  香港研究協會調查發現,53%的受訪用戶每日查看手機超過3小時,可能已患上“無手機恐懼症”,近半數甚至如廁時也機不離手,26%的人每小時低頭玩手機超過10次,11%的人甚至頻密到平均3分鐘就查看一次手機。

  平均3分鐘查看一次手機,這當中會隱含多少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隱患甚至危險——有坐電梯低頭玩手機的,有邊開車邊玩手機的,還有地鐵車門即將關閉時,玩手機者突然闖入,更危險的是邊玩手機邊過馬路的人……

  有香港市民投書當地媒體説,街頭上的“低頭族”最危險。這些人可以過馬路不看紅綠燈,與人碰撞不説對不起,得意忘形,我行我素。由於精神集中在手機上,很容易為街頭歹徒有機可乘,或被偷去銀包或被搶去手袋。

  2 宗罪

  吃飯低頭不理人

  市民吳先生抱怨説,每到週末,一家三代人在酒樓小聚或飲茶,原是家人敘親情的機會。但如今孫輩都是“低頭族”,甚至連3歲小孩子也學會在iPad上指指點點,旁若無人地玩遊戲,真是氣煞人也。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同桌食飯,各自玩手機”,港人低頭沉迷手機漸成社會病態。香港民建聯四五月間透過問卷訪問501名18歲至35歲本地青少年。結果發現,僅8.38%的人與家人相處時會傾談,有人即使偶然交談,也只用一些簡短的話如“OK”、“好的”等,而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手中的電子設備上。

  香港研究協會總幹事麥燕薇擔心,倘以手機代替面對面對話方式,社會人際關係與溝通模式勢必受到衝擊,人與人之間關係更趨於疏遠。

  協青社助理總幹事譚仲凱表示,有別於上一代單一社群相處模式,年輕人習慣在網上同時與多個社群交流。他認為年輕人應發掘更多興趣如樂隊、舞蹈或體育等真實群體活動,減少在虛擬世界花費的時間。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鐘劍華則指出,香港社工對手機成癮者的輔導經驗不足,家庭及學校應加強青少年教育,將減少使用手機列為社交禮儀,朋友或家人之間應互相勸喻及提醒,見面時將手機關掉禁止低頭。

  3宗罪

  頸椎錯位腱鞘炎

  有港媒感慨,短短數年智慧産品就打破了人類的生活慣性,“低頭族”忙於上網少有抬起,手重復滑動,促使身體這兩個部位“進入一個有史以來最操勞的時代”。由此引發的“電子病”不在少數。

  當地脊椎科醫師受訪時表示,近期因頸痛、麻痹或手痛來求診的病人顯著增加,大部分為25歲至40歲的上班族,許多人都是因長時間玩手機,導致頸椎錯位。

  “電子病”的一個重災區就是“媽媽手”。“媽媽手”學名為“狹窄性腱鞘炎”,原本常見於中年婦女,因為病人一方面要做家務,導致拇指及手腕用力不當;另一方面又要照顧嬰兒,抱嬰兒時手腕姿勢不當,引發手腕發炎,導致疼痛。如今卻成了香港“低頭族”的常見病,有醫師解釋説,老握著電話不放,用拇指發短信、長時間打遊戲等,都是誘因。

  香港執業脊椎醫協會副會長朱君璞提醒,玩手機時頭部容易不自覺地前傾,若不注意有可能會惡化成肩頸疼痛,嚴重者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當頸椎第五六節錯位,患者會感到手痛和麻痹,拿水杯無力;如在第一二節錯位,可能壓迫神經,導致頸椎病變性頭痛。

  他建議市民,若連續使用手機超過15分鐘,應放下休息一下。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