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下載音樂收費”引激辯:版權與流量,孰大?

2013-06-06 09:57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圍觀

  6月3日,記者從消息人士處獲悉,幾大唱片公司已于上月與國內各大網際網路音樂公司達成協定,要求後者必須在音樂收費方面給出具體動作。6月5日,蝦米網將上線新版本並試行高級會員服務,對部分音樂的下載收費。(本報今日A5版)

  反對 誰收費誰死得快

  巴爾武:有些事情可以説可以想,但不能做,為了維護版權犧牲掉自己的例子比比皆是,醒醒!不管是誰,都沒有能力阻止免費的!不要做傻事了!

  老空降傘兵:誰收費誰死得快。

  手機用戶:這是網路平臺,網路的生命力就是傳播、分享,網路內容收費是絕路,走不通的,不要抱幻想了,還是從別的地方多想想招,別打收費的主意,收費下載死掉是肯定的!

  贊成 保護音樂人的創作

  易葳Vivi:對音樂人來説是好消息,智慧財産權需要保護。希望不是風聲大雨點小。

  新浪深圳網友:我覺得應該適當收費,這樣創作人和音樂網站才能打造出更優秀的作品。

  新浪上海網友:收費只是一種手段,通過獎勵智力成果來鼓勵創作才是目的,將來的收費標準必定也會參考國內情況而定。

  沒啥説也懶得説:線上聽免費,低音質免費下載,高音質收費下載,這是最合理的,貌似也就打算是這樣吧。

  預言 音樂盜版網站將崛起

  新浪天津網友:一批音樂盜版網站即將崛起。

  新浪陜西網友:中國畢竟窮人多,聽歌都需要掏錢能有多少人願意,網站關門算了,大家去買盜版碟吧!

  新浪廣州網友:現在科技那麼發達,犯不著下你正版的,都不怕你收費。

  W簡簡X單單L:只要有收費的,就有免費的出現!

  擔憂 收費反會限制音樂發展

  冰清雪域:付費音樂,對於原來就紅的音樂人的關注度影響不大,對於那些新生、不出名的音樂人影響巨大,對於他們來説,可能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誰也不會願意花錢去聽那些沒聽説過的歌手所創作的歌曲。

  新浪廣州網友:如果收費就不去下載了,大家都不去聽,網路歌手要想成名就很難了。

  辨析 音樂有別的贏利方式

  芋頭合肥:各家音樂平臺做音樂都是有公司在他的平臺投廣告,並且利潤也不少,應該是這些平臺與音樂公司平分利潤,如果一旦費用轉嫁到用戶頭上,那麼平臺廣告的流量自然會下降,百度音樂等靠此賺錢的公司就會利潤大降,對這個産業鏈也是不好的影響。

  新浪廣州網友:收錢我就把所有播放器刪了,收了流量還收錢!老子就不聽了!

  新浪法國網友:別説什麼國外就付費,我在法國天天下著高品質的國外免費音樂。他們也是百度音樂那樣以收廣告費為生的,不過基本全球範圍內的音樂都下得到,音樂品質也好很多。

  點評

  看起來很美的收費

  喬杉:如果一家音樂網站舉起了收費大旗,即使每月十元,恐怕帶來的也會是流量的急劇下滑。這就是網站的“收費陷阱”——看起來收費“錢景”遠大,但真要收費了,那就相當於築起了“防火牆”,網民會選擇用腳投票。這在微信收費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雖然運營商和各方專家,幫助微信設計了各種收費方案,但微信始終不敢嘗試。原因正出於,微信擔心收費引起用戶流失。

  不僅音樂網站與網民之間存在博弈,音樂公司同樣與網民之間存在博弈。免費音樂之下,看似音樂公司、音樂人“吃了虧”,但這種低成本傳播,也節省了音樂宣傳費用。相對於過去,現在雖然出唱片不怎麼賺錢了,但音樂人走穴參加商演,所賺的錢遠超過去。很大的功勞,得歸於網路音樂的免費模式。真要是關上免費門,音樂界恐怕會面臨新的困境。

  點評

  關鍵是怎麼收

  江德斌:音樂下載收費並非不可行,關鍵是如何收費、收費標準多少、如何分配利益等等。而從業內人士的反映來看,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就是缺乏敢先吃螃蟹的“帶頭大哥”,畢竟貿然收費會遭到部分網友抵制,造成流量的巨減影響到收益。如此也可理解,為何諸多“被點名”的網際網路音樂公司,對於是否收費均保持曖昧態度。

  從電子書、影視網站的經驗來看,可以對用戶予以分類,對有高品質音樂需求者,採取收費模式,而對音樂品質要求不高者,則暫緩收費,維持免費模式,以逐步過渡,確保流量不會巨減。

  當然,音樂下載收費不僅是企業的商業行為,也關係到智慧財産權保護大局,需要政府予以規範,出臺行業管理規定,對於違法者予以懲治。

  ·專題整理 小強(感謝新浪網友)·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