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盟”存在天然聯繫,對接合作也具有現實性、必然性和可行性,可以向著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推進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增進人文交流等4大重點方向穩步推進。在“一帶一盟”對接合作的過程中,要發揮好中俄的引領作用,用好上海合作組織這一對接合作平臺,加強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溝通協作,擴大各方利益匯合,用“一帶一盟”的全面對接合作開創歐亞區域經濟融合新格局
2015年5月,中俄兩國元首在莫斯科發表《中俄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作為歐亞大陸區域經濟融合的創新模式和全新概念,“一帶一盟”對接合作登臺亮相。
對於“一帶一盟”對接合作,外界曾有過質疑和誤讀。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一帶一盟”存在天然聯繫,對接合作也具有現實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目標和理念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總規劃,以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以沿線國家為依託,實現由點到面的區域經濟融合。歐亞經濟聯盟是由俄主導,在俄白哈關稅同盟及統一經濟空間基礎上建立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目標是實現商品、服務、資本、勞動力的自由流通。兩者雖形式不同,但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挖掘區域經濟發展潛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目標相通,平等、開放、透明的理念一致,為未來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區域位置方面,獨聯體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歐亞經濟聯盟現有及潛在成員大多處於“絲路”沿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帶一盟”的地理連接為雙方對接合作提供了天然的毗鄰優勢,兩者合作並不是另辟新域,而是在現有區域內相互補充、相互延伸,為彼此發展提供新的更大的機會。
産業和市場合作方面,歐亞經濟聯盟成員的天然氣總和和石油儲量總和在世界佔比分別達到20%和15%,但産業技術、人力支援、市場保障等方面卻有明顯不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産業更為多元,空間更加廣闊,“一帶”和“一盟”對接合作必然伴隨著産業、分工調整和資源等要素的優化配置,促使中國等國的資金、優勢産能和裝備製造技術同歐亞經濟聯盟國家的能源資源等優勢有機結合,通過加強互聯互通、經貿聯繫和人員往來促進各自發展。
對接基礎方面,“一帶一盟”對接是中國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良好政治關係轉化為發展戰略接軌的題中之意。當前,中國同俄及中亞等歐亞經濟聯盟成員保持著高水準雙邊關係,且這些國家都處於“絲路”建設的關鍵節點,在中國對外合作總體佈局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一帶一盟”對接不僅以上述高水準雙邊關係為前提,也是進一步深化這種關係的助推劑。
合作平臺方面,“一帶一盟”對接合作順利發展離不開已有的成熟機制和平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都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或對話夥伴,彼此地域交叉,經濟功能相似。成立15年來,上合組織建立了較完善的組織架構和法律基礎,在區域合作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可以成為“一帶一盟”對接合作的重要平臺。可以説,“一帶一盟”對接合作動力強勁,是以對接合作為嶄新形式的區域經濟融合,更是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對接。
在筆者看來,“一帶一盟”對接合作可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五通”為目標,向著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推進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增進人文交流等4大重點方向穩步推進。
“一帶一盟”對接合作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龐大工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好中俄分別作為“一帶”和“一盟”主導力量在對接合作進程中的引領作用,用好上海合作組織這一對接合作平臺,加強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溝通協作,擴大各方利益匯合,用“一帶一盟”的全面對接合作開創歐亞區域經濟融合新格局。(歐詣)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