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印度欲借中國經驗實現轉型

2014-06-11 11: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印度新政府9日宣佈了一系列最新經濟改革計劃,包括降低通脹、簡化徵稅、創造就業、招商引資等,旨在振興停滯不前的經濟。此項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同時,印度政府表示將深化發展與中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有分析稱,借鑒中國經驗、發展與中國的合作將幫助印度實現轉型,中印兩國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同處經濟較快增長期。

  新政府公佈改革藍圖

  印度總統慕克吉當日在對印度新一屆聯邦議會議員發表講話時介紹了新總理莫迪領導的新政府未來五年的施政計劃。根據這項計劃,新政府將致力於吸引海外投資,加快大型商業項目的審批流程;鼓勵民營資本投資煤炭行業和防務行業;建立工業區並出臺激勵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發展,將印度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心”;利用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産出;大力發展旅遊業。

  在基礎設施方面,印度政府承諾通過加強公共部門和私人領域的合作,大幅整改印度的基礎設施、建立民用核電項目、創建100個有現代化通訊設施的智慧城市、建造高速鐵路網路。在民生方面,政府承諾建立一個全民可負擔的醫療保健體系;改善公共衛生狀況,讓廁所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改善教育設施,讓每所學校都能使用網際網路。此外,政府還將全力解決通脹水準居高不下的問題;簡化稅法,引入醞釀已久的全國統一的普通銷售稅。

  總統發表政策演講是印度新議會會期伊始的一項傳統。慕克吉在當日的講話中表示,印度經濟正在經歷一段極其困難的時期,因此使經濟重回增長軌道是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在實施計劃期間,印度將全力推動經濟的復蘇和振興,重獲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英國《金融時報》稱,該項經濟改革計劃幾乎涵蓋了國計民生的所有領域。不過,在截至3月31日的上一財年,印度政府的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産總值(G D P)的4.5%,這使得印度政府在不增加稅收或在其他方面削減開支的前提下落實這些新支出項目的能力受到限制。

  莫迪政府的經濟改革計劃極大地鼓舞了市場樂觀情緒。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印度股市9日創歷史新高,投資者認為莫迪有能力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振興近年來處於低迷狀態的印度經濟。

  中印合作助力經濟轉型

  在印度經濟改革計劃公佈的當天,印度新總理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外交部長王毅在新德里總理府舉行會談。莫迪表示讚賞中國的發展成就,呼籲中印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在基礎設施、製造業、軟體等領域深化合作。王毅也表示,中印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中方願意分享改革開放的經驗。分析認為,這可能成為莫迪時期中印關係的新增長點。

  自莫迪上個月以壓倒性的勝利當選印度新總理以來,“莫迪經濟學”就備受期待。莫迪此前在治理經濟方面創下了驚人記錄,在選舉期間更是一直承諾將振興印度商業,促進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不少印度選民寄希望於新政府的改革來改變印度經濟下滑、通脹高企和貪腐嚴重的現狀。

  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將中印關係視作推動印度經濟的潛在催化劑,希望憑藉中印合作來開放其製造業和改善基礎設施。印度人民黨成員、前外交官哈迪普·布裏説,決定印度未來的關鍵在於與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只有與這兩個最大經濟體進行合作才能幫助印度轉型。慕克吉在9日講話中也稱,印度政府將積極發展與鄰國的關係,並首先提到中國,表示印度將繼續發展中印兩國間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據悉,中國是印度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兩國雙邊貿易額為650億美元。

  外媒表示,莫迪上任伊始就急於與中國交流,可能有意向中國討教經濟改革的經驗。美聯社説,鋻於中國在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莫迪希望尋求中國的幫助,重振陷入停滯狀態的印度經濟。報道分析,印度可能會從中國尋求發展製造業的經驗,製造業佔印度經濟比例僅為15%,而這一數字在中國為31%。《金融時報》將莫迪政府的經濟改革計劃稱為“中國式經濟振興計劃”,並稱莫迪已明確表示將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吸引外資方面效倣中國,從而確保印度經濟增長。

  新華社分析指出,自莫迪上任以來,印度表現出傾向東方近鄰的跡象,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發展經貿合作或成為莫迪提振經濟、實現轉型的首選。在歐美經濟緩慢復蘇、新興市場動蕩加劇的國際形勢下,中印兩國將有望繼續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