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美歐經濟持續復蘇 全球經濟環境有望好于去年

2014-01-22 10: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繁忙的青島港

  (新華社發)

  近期,各大國際組織和機構陸續發佈2014年全球經濟預測認為,在美歐經濟持續復蘇,新興經濟體依然保持增長潛力的情況下,今年全球經濟將趨於好轉,迎來轉折的拐點。對此,專家認為,雖然當前支撐全球經濟復蘇的利好因素不斷增多,但是全球貿易的低迷表現仍然值得警惕,尤其是面對美歐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

  全球經濟迎來拐點

  在最近一個月內,各國際機構和投行紛紛發佈2014年全球經濟展望和預測,總的來看,他們對今年全球經濟環境好于去年的預期是一致的。

  世界銀行發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已來到一個拐點,2014年全球GDP增長率將從2013年的2.4%提高到3.2%,這是3年來首次上調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並預測2015年和2016年的GDP增長率將分別達到3.4%和3.5%。相比于聯合國較為保守3%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則更為樂觀,IMF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到3.6%。

  對於今年經濟産生拐點的原因,各國際機構普遍把美國經濟復蘇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許多分析也指出,2014年中國經濟仍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世界銀行報告認為,支撐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走強的因素不僅是高收入國家的增速加快,更有中國的持續強勁增長。

  弱復蘇更需破除壁壘

  儘管國際機構普遍認為,全球經濟將在2014年迎來拐點,但是作為全球經濟繁榮“風向標”的國際貿易近年卻一直表現低迷,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大幅下滑,2013年也未扭轉這一態勢,均低於世界經濟增長率。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經濟復蘇步伐緩慢,自由貿易理念弱化,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WTO發佈的貿易監督報告顯示,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員共採取109項貿易限制措施,其中新貿易限制措施數量達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以反傾銷調查為主的貿易救濟調查仍是貿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

  此外,美國主導的具有排他色彩的區域經貿合作不斷升級,意欲強化美國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維護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領航地位。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金融危機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頭上升。2013年,美歐匆匆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合作夥伴關係”(TTIP)談判。在亞太,美國與11個亞太國家緊鑼密鼓開談“跨太平洋戰略夥伴關係”(TPP),並且故意將中國排除在外。一旦這兩項協議達成,美歐欲將其作為WTO未來談判範本,這將使非參與國家面臨巨大壓力。

  事實上,面對全球經濟弱復蘇剛剛起步,世界各國只有破除貿易壁壘,減少各種防範和限制,才能建立起互利互惠共贏的局面。

  中國外貿形勢仍嚴峻

  儘管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16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是在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看來,2014年中國外貿形勢將十分嚴峻複雜。由於受成本高企、資金短缺、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季節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數比較大的原因,預計2014年一季度的進出口數據仍有可能出現波動。

  “中國要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仍然任重道遠。”沈丹陽認為,中國仍存在大而不強等諸多問題,比如出口産業仍處在全球産業鏈的中低端,産品技術和附加值不高,外貿發展品質總體上還有待提升等。此外,還面臨著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訂單向其他國家轉移等具體困難。

  對於這些挑戰,商務部研究院綜合戰略研究室副主任張莉表示,外貿增長關鍵還需集聚內在動能,培育自身的競爭能力,掌握國際市場的話語權,為此需要政策支援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第一,國家貿易進一步便利化政策出臺。第二,促進新型貿易方式的應用,通過服務貿易促進貨物貿易發展,降低貨物貿易成本。第三,進一步培育企業外貿競爭優勢,促進品牌企業發展。第四,創新産業發展,包括部分高端消費品、原材料製品,都可以通過出臺促進進口的措施帶動出口,提升外貿動力。記者 周小苑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