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薩斯尼茨,一輛德國鐵路的快速列車在雪中行駛。
德國
性質:國有鐵路
運營:德國鐵路公司
總里程:41315千米
年客運量:22億人次
向來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開起火車來也是一絲不茍。德國擁有世界上第三大密集的鐵路網路,德國的火車,尤以準時舒適聞名於世。無論是密集的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優質的火車服務,都要歸功於德國鐵路股份公司(Deutsche Bahn AG,以下簡稱DB)。這家由德國聯邦政府控股的全世界第二大運輸企業,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2012財年實現了27億歐元的盈利。
1 背景
16次改革嘗試失敗
按照德國鐵路系統的説法,德鐵“從1949-1990年期間,先後進行過16次改革嘗試,這些嘗試都沒有能挽救鐵路迫在眉睫的死亡。現在到了非採取極端措施不可的時候了。”
德國鐵路也曾背負著沉重的債務,是二十年前一場政企分開的鐵路改革,令其重煥生機。
德國鐵路始建於1835年,並於1920年開始了國有化。由於德國特殊的地理位置,鐵路在德國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汽車的普及以及水上運輸、航空業的快速發展,鐵路在運輸市場中所佔的份額急劇下降。據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李紅昌介紹,1950年到1990年間,鐵路貨物運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60%下滑到29%,客運方面由36%下降到6%。市場份額的大幅下降,直接帶來債務增加,1993年,聯邦鐵路的虧損達79億歐元,此外它還要接管早就債務纏身的原東德國營鐵路,鐵路已經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
當時的鐵路員工享受著公務員待遇,企業官僚化嚴重,輿論認為德鐵在浪費納稅人的錢,要求鐵路改革的社會情緒越來越濃厚。
恰在當時,歐盟要求歐洲各國放開鐵路網路,將鐵路部門由行政機關轉變為公司,允許各個國家鐵路公平接入,引入私營鐵路運營商參與競爭。
1994年,在國內國外政治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在政府對鐵路重新奪回市場份額的期待下,德國鐵路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2 改革
遭遇金融危機 上市計劃擱淺
德國鐵路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歸納為:以市場為導向,私有化為方向,實行政企分開,按照網運分離、細分市場的模式,重構運作市場化、經營多主體的鐵路運輸企業。
第一步是政企職能分離,在原東西兩德鐵路基礎上,DB作為聯邦政府獨資的股份公司應運而生。組建公司之後,聯邦鐵路管理局管理原屬政府的事務;聯邦鐵路資産局負責管理資産,處理債務,負責原鐵路員工中公務員的養老金支付等工作。
1999年改革進入第二個階段,集團內部分離,DB剛開始是將公司改為客運公司、貨運公司、車站服務公司、線路公司和房地産公司5個全資子公司。DB負責國際事務的傳播部主任貝恩德·維勒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隨著DB全球業務的拓展以及物流業務的發展,2005年DB進行了集團重組,目前集團內部劃分為三個核心業務部門:客運、貨運及物流、基礎設施。這三大部門各自以企業的方式運作,在集團內部實現網運分離。
改革的第三步是私有化,DB甚至討論將公司全部拆分成小公司逐個上市。2006年6月底,DB董事會在一份公開聲明中明確表示公司將進行首次公開募股。2008年5月,德國聯邦議院批准了德國鐵路公司部分私有化計劃,這為德國鐵路上市掃清了道路。然而2008年底,由於受到金融危機的不確定因素影響,計劃中的資本私有化進程被無限期推遲。至2011年1月,首次公開募股計劃已被完全取消。貝恩德·維勒説,目前IPO計劃仍然沒有排在公司的日程之上。
可以説德鐵的改革遠未完成,仍處於第二階段。對此李紅昌認為,鐵路是一個具有特殊屬性的産業,鐵路的規模性可能需要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來對其進行管控。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