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海峽西岸  > 正文

稀土整合獨創"福建模式" 廈門鎢業年內建稀土集團

2014-08-26 08: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去年乃至今年上半年,稀土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價格難以改善,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受到了較大影響。自六大稀土集團年內組建的消息一經傳出,引發市場連鎖反應,不少專家認為,稀土行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實際上,稀土整合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自《國務院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我國稀土行業的整合就一直進行。

  放眼南方稀土,雖然已經形成了以贛州稀土、廣晟有色以及廈門鎢業等大集團的格局,但是,目前由工信部備案的涉及在我國南方組建稀土大集團的僅有中國鋁業以及廈門鎢業,不過,由於中國鋁業還在山東等省市進行稀土整合工作,所以,最“純正”的組建南方稀土大集團的企業僅有廈門鎢業一家。

  “福建模式”有借鑒意義

  8月5日,廈門鎢業發佈公告稱,收到工信部辦公廳《關於廈門鎢業稀土集團實施方案備案的復函》,原則同意廈門鎢業稀土集團組建方案,公司應按照組建方案整合福建省現有(中國五礦除外)的稀土開採、冶煉分離及綜合利用企業,2014年底前完成稀土集團組建工作。“這一公告標誌著,廈門鎢業成為福建省內唯一的稀土資整合平臺,並確立了福建省稀土産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地位。”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對於,廈門鎢業下一步的整合工作,公告中指出,福建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應加強對組建方案的協調指導,落實福建省相關部門和市、縣人民政府的監管責任,淘汰落後産能;加強資源保護,嚴格執行稀土管理相關法規和制度,堅決打擊稀土非法開採、生産和流通行為,為集團組建創造良好的市場和政策環境。

  同時,集團還將承擔福建省內“落實稀土資源配置”和“淘汰落後稀土産業冶煉分離産能”的任務,按照“一龍頭兩園區”的工作部署,廈門鎢業稀土集團將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三明市、龍岩市稀土工業園項目的建設。

  對於未來福建省稀土産業整合的措施,廈門鎢業董秘許火耀曾表示,公司主要是以控股為主,整合福建省內稀土資源。隨之而來,“福建模式”也被提出。

  據記者了解,所謂“福建模式”是指廈門鎢業通過與市一級地方政府成立控股的合資公司,負責區域內的稀土資源開發,該合資公司再與縣一級政府設立控股的項目開發公司進行項目合作,而廈門鎢業始終處於主導方。

  早在2009年,廈門鎢業就與龍岩市政府合資成立了龍岩市稀土開發有限公司,雙方的持股比例為51%和49%,廈門鎢業控股,在2012年根據此模式,三明市稀土開發有限公司也成立了。

  對此,昨日,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福建模式’其實很具有借鑒意義。整合完全可以以市場的手段來進行,而並不是完全依靠政策,利用資本的杠桿來帶動整合是明智之舉。”

  採礦權至關重要

  不過,想要“控制”福建省內的稀土産業,就得控制採礦權。

  據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公告的全國67張採礦權名單,福建共有長汀縣閩欣稀土有限公司、連城縣鼎臣稀土礦有限公司、連城縣冠龍稀土有限公司、福建省三明稀土材料有限公司、上杭縣兆瑞礦産有限公司5張採礦證。

  另據公司年報顯示,2013年廈門鎢業完成城鼎臣稀土和黃坊稀土兩家採礦權證的整合,包括此前的上杭兆瑞,廈門鎢業已握有3張採礦證。

  2013年初,連城縣黃坊稀土礦以100萬元協議轉讓給連城縣冠龍稀土有限公司,冠龍稀土法人代表為廈門鎢業稀土事業部的副總裁黃長庚。

  據記者了解,福建的5張採礦證基本都于未來3年至5年內到期,至於權證能否延期,有行業內人士認為,一看是否還有稀土資源,二看是否符合産業政策。

  “福建稀土以離子型稀土為主,已探明儲量5萬多噸,遠景儲量達400萬噸,居全國第三位,主要集中在龍岩、三明等地。”有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

  此前,廈門鎢業稱將通過稀土事業部對稀土業務進行管理,以稀土事業部為基礎組建稀土集團,將於今年底前完成組建工作。

  而在稀土開採指標上,也將逐漸向稀土大集團傾斜。福建省國土資源廳近日下發的2014年度稀土礦、鎢礦開採總量控制指標顯示,該省2014年稀土開採總量指標為2000噸,鎢礦開採總量指標為2900噸,其中廈門鎢業稀土開採指標為1700噸,佔福建省總量的85%。  (本報記者 楊 萌)

[責任編輯: 陳桐]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