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8日晚,臺灣講述眷村故事的經典舞話劇《寶島一村》在廈門上演。儘管該劇已經在大陸上演超過160場,也不是第一次來廈門演出,但這一次在寒冬的夜裏,它依然給鷺島觀眾帶來溫暖。
出人意料的眷村包子
連續兩天夜裏11點左右,導報記者微信朋友圈中,一張印有“寶島一村99號”門牌字樣的紙袋照片反覆出現。這是觀看《寶島一村》話劇演出後的觀眾,從劇場領包子所用的紙袋。“溫暖”一詞,成了朋友圈評論主流。眷村,作為兩岸歷史産物,有太多辛酸、太多淚水,現如今卻以一個漂亮的轉身,溫暖人心。
一位公務員評論説,冬季深夜結束的演出多了,但吃到熱騰騰的包子,真的是生平頭一遭。而媒體工作者鳳子形容,吃著熱熱的包子,想著吵吵的寶島一村,眼前雖都是家長裏短,但滿滿的溫暖直入心底。有人戲稱,《寶島一村》劇組,留給了廈門影劇界一個溫暖的範本。由此,廈門觀眾記住了臺灣眷村那不滅的人情味。
而説起自己的感受,長期接觸臺灣新聞的鳳子深有感觸。60年的時間維度,三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穿梭兩岸。而80後的鳳子,看劇過程,一直處於既興奮又淡定、既微笑又含淚的狀態,靜靜感受賴聲川、王偉忠這兩位臺灣大師營造的笑中帶淚的悲喜劇。
鳳子説,那個年代,沒有經歷過的人們,用任何語言形容都顯得單薄。“一拐彎,不見了家人;一上船,就是一輩子”。由於跑新聞的關係,鳳子聽過太多兩岸悲歡離合的故事,但當將近三個小時的人生故事,就這樣撲面而來時,她卻是那麼手足無措。
有故事的城市最珍貴
而對住在杏林的林小姐來説,赴臺無數次,除了著迷寶島風景,更著迷寶島蘊藏的無數小故事。而眷村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林小姐曾在劇中發生地——嘉義短暫停留,也向當地友人提出要到眷村一遊,但很遺憾被告知,“我們知道的都拆光了”。不過,其每個上年紀的友人,都能説出自己的眷村故事。有的故事,小得就如同趙家修馬桶,雖然過去很久了,氣味卻仿佛仍縈繞四週,即便聞來不佳,講述者也是自得其樂。
林小姐説,這樣一點一滴的小故事,構成了嘉義的集體回憶。和大多數的臺灣城市一樣,這裡沒有繁華的摩天大樓,沒有捷運,沒有八車道高速路,但卻是一個有故事有記憶的城市。“個體回憶很珍貴,也無法被複製。”林小姐感慨,現在很多人關於城市的回憶,因快速發展而消失了。也許誰也無法阻止這樣的進程,但若能也用如《寶島一村》這樣妥帖的方式,用集體演繹的模式,留下屬於廈門自己的溫暖故事,一定很美好。 (海峽導報記者 張燕娟)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