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社發 翟羽佳 攝
近幾年來,中國各大乳企紛紛在國外佈局建廠,通過整合國外優質的奶源資源、技術和管理資源,來彌補發展的短板,乳企的全産業鏈和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不過,記者近期在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河北省等牛奶主産區調研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國乳業上下游企業業績全面下滑,奶牛養殖業面臨價格下跌、企業拒收的雙重困境,不僅各類養殖主體生存困難,而且許多加工企業也在拒收鮮奶或將鮮奶噴粉儲存,甚至有企業將鮮奶噴粉後賣給養豬企業。
乳企拒收奶 養殖者“殺牛”
記者調查發現,我國奶牛養殖業面臨價格下跌、企業拒收的雙重困境,養殖者不得不提高淘汰率“殺牛”退市。
事實上,從2015年下半年起,我國奶價就一直處於低位。據農業部定點監測,7月27日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産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3.39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但已比2014年下降了15.2%。
黑龍江省肇東市宋站鎮曾是遠近聞名的奶牛大鎮,記者近期到該地採訪,發現奶業十分蕭條。宋站鎮瑞光村養牛戶胡躍東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乳企的收奶價就一降再降,至2015年秋已跌至2.5元/公斤,低於養牛成本。
“今年奶價的下跌幅度是‘斷崖式’的,幾乎是每個月降0.1元。” 中鼎聯合牧業有限公司品質技術部部長李國棟説。中鼎公司2014年還能實現利潤上千萬元,但2015年虧損了9181萬元,其中由於奶價下跌造成的損失達到7507萬元。
奶價下降的同時,部分乳品加工企業也對養殖者限收、拒收,比如一個星期少收一天奶,由養殖者自行處理。即便是中鼎牧業這樣的大企業也遭遇了這樣的困境。李國棟説:“每天這個場限500公斤,那個場限800公斤,加起來就有四、五十噸,能佔到總産量的5%。”
在“低價”和“拒收”雙重困境的壓力下,部分奶牛養殖者對前景缺乏信心,開始提高奶牛淘汰率。據統計,幾個奶牛養殖大省奶牛的淘汰率高達25%到35%,比正常水準提高10到20個百分點。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説,當前養殖者不得不將奶牛當作肉牛賣,有的挂在網上八千塊錢都沒人要,“目前這個階段可能是最艱難的時期。”
本次乳業“寒冬”中,不僅是散戶、小戶退市,一些原來受到各界追捧的大型養殖企業也難以為繼。乳業分析師宋亮説,2011年退出養殖業的主要是散戶,2012年至2013年是養殖小區,2014年是中型養殖者。從去年開始,大規模養殖企業的業績也開始下滑。
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存欄奶牛22萬多頭,原來奶牛正常淘汰率是25%至30%,現在已經提高到34%至40%。現代牧業董事長高麗娜説,現在幾乎所有的大型奶牛養殖企業都在加快淘汰率,“提高淘汰率就等於殺牛。只不過原來是奶農在明面上殺,現在換成企業在暗地裏殺。”
高麗娜説,現在的形勢之下,中小規模牧場一定會被淘汰,接下來就是大型養殖企業。如果國家沒有出臺政策支援,低迷的行情年底又轉不過來,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加工企業虧損 鮮奶噴粉喂豬
與前幾次乳業危機不同的是,此次危機中乳製品加工企業也大面積虧損。據統計,去年上市16家乳企實現營業總收入合計1544億元,凈利潤95億元,同比減少1.6億元,近年來首次下降。
宋亮説,目前國內奶粉生産企業平均有三分之一的産能是閒置的,有的企業開工率甚至達不到50%。以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為例,2015年銷售額接近70個億,同比增長雖然仍有10%,但遠低於2014年的30%。
乳製品加工企業的最大隱患在於奶粉庫存激增,從2015年第一季度末起,因為原奶收購量大於生産量,光明、伊利、蒙牛、君樂寶等乳業前十強的企業都在將鮮奶噴成奶粉儲存,有的企業最多時一天就要噴粉1000多噸。高麗娜説:“從去年到今年,最火的生意是噴粉廠。噴粉也就等於倒奶。”
今年初,國內某大型農業集團每天約有240噸的鮮奶被噴粉,佔到收購量的20%左右。該農業集團副總經理説,其中200噸以1.5元至1.8元的價格賣給其他加工企業,另外40噸只能以更低的價格賣給養豬的企業。
“目前國內有5%至20%的奶源過剩。”國家奶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説,國內正常的奶粉庫存應該在10萬噸以下,但目前估算大概有40萬噸左右。噴一噸奶粉的成本大概是36000元,但只能賣到16000元左右,也就是噴一噸粉要虧損近2萬元。
資料圖。 中新社發 翟羽佳 攝
宣傳促消費 政策去庫存
專家認為,目前世界奶價較低,我國奶價甚至低於多數國家成本。未來奶價應該會觸底反彈,屆時我國大中型牧場遇到的困難也將會有所緩解,關鍵是要警惕行業過度虧損和企業破産的情況發生。
我國乳業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首次出現包括大型企業在內的全産業鏈大面積虧損現象。基層認為,如果過多龍頭企業長期虧損或破産,我國乳業或將再次遭受重創,近年來重點扶持的乳製品安全體系也將面臨崩塌的風險。目前,多數受訪企業表示僅憑自身之力難以順利“過冬”,期盼有關部門從以下幾方面幫扶乳業。
業內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有關部門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幫助乳業“過冬”。
一是加強乳製品消費宣傳。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説,當前乳業困難的根本原因還是消費市場低迷。近年來我國消費量增長十分緩慢,一直低於奶産量的增幅,去年甚至出現負增長,但實際上每人平均奶製品消費量僅為亞洲平均水準的一半。有關部門應讓更多民眾認識喝奶的好處,刺激乳製品消費。
二是修訂現行的乳品生産標準,增加鮮奶使用量。專家表示,部分乳企一方面限收拒收國産奶,一方面更多地使用進口奶粉生産“復原乳”,抑制了國內産能。可通過修訂生産標準,加強檢測力度等方式,適當限制“復原乳”,為生鮮乳打開銷路。
三是出臺“奶業扶貧”等臨時政策,消化國內的生鮮乳和奶粉庫存。農業部幹部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陳瑜説,可由政府出資購買一部分乳製品給老少邊窮地區,合理消化庫存。因為不是長期行為,也不會擾亂市場秩序。
四是研究適當的財政政策支援行業發展。比如給養殖企業或噴粉收儲的加工企業適當補貼。此外,還可以建立奶粉國家臨儲、奶粉期貨交易等制度,規避風險。
業內:以頂層設計促進奶業健康發展
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奶業逐漸喪失定價權,造成奶價大幅度波動,對乳業上下游均造成巨大傷害。部分企業和專家擔心在當前的形勢下,如果養殖隊伍仍然不穩定,同時進口奶比例進一步加大,我國“奶瓶子”可能徹底落入外企手中。
“豬三年、奶四年”。業內認為我國奶週期已經形成並將成為常態。2013年,我國奶價最高達到5.5元,隨後開始一路下降。2015年上半年降幅增大,目前已經跌至3.5元,2年來下降幅度近40%,呈現“過山車”式的波動。
奶價暴漲暴跌對我國奶業健康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在2013年的奶價波峰中,許多加工企業為保證生産,不得不高價收奶,造成原料奶和産品價格倒挂;在2015年的奶價波谷中,加工企業庫存高企不得不拒奶、限奶,又造成養殖者殺牛倒奶,全産業鏈受損。
“奶價晴雨錶,不是看國內,而是看恒天然拍賣價格。”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歷俊説,我國奶價波動主要受到國際奶價的影響,現在是三到五年為一個週期。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劉美菊説,這幾年已經形成一個規律了,奶源緊張時國外就抬價格,國內就開始養牛。國內養牛多了,國外就壓低價格,國內就開始殺牛。
專家認為,我國奶業之所以受國際影響大,主要是因為進口奶在我國乳製品市場佔比過重,並且還在不斷加大,我國奶業正在失去話語權。據統計,2008年至今我國生鮮乳年産量增速約0.8%,但加工和消費增速均在6%以上,這其中的空缺均由進口乳製品填補。
據統計,2015中國嬰幼兒奶粉年銷量約70萬噸,其中原裝小包裝奶粉成品進口17.6萬噸,同比增長45%。境外代購、海淘、網購、入境自帶的奶粉也快速增長,達到歷史新高的13萬噸。液態奶進口47萬噸,同比增長了39%。
記者調查發現,去年進口乳製品絕對數量雖然有所下降,但國産乳製品下降得更快,也就是説進口乳製品的整體佔比仍在上升,目前已佔到25%左右。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説,進口奶佔比基本合理甚至稍多一點也行,但擔心的是出現不確定因素導致進口奶佔比突然過快增加,“比如當前歐盟取消了配額制,又和消費大國俄羅斯的關係緊張,生産出多餘的奶就都得涌入中國。”
業內普遍認為,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是我國奶業發展必經之路,但中國奶業還需要堅持穩定,奶瓶子不能握在外國人手上。
劉美菊説,應該優先鼓勵企業多用國內奶源,然後適當地進口。但現在是一邊進口比例不斷上升,一邊是國內殺牛倒奶、企業瀕臨倒閉,顯然是不正常現象。
乳業分析師宋亮説,如果我國養殖業不能在奶週期中保持穩定,那麼下一個奶業低谷期將會把2008年以來的規模養殖的基礎徹底打垮,“這些年奶牛養殖的土地、基礎設施等累計投入的1400億元等於打了水漂。”
專家表示,與豬、禽的價格週期不同的是,奶牛補欄投資大、耗時長,如果養殖業大面積虧損,奶源市場被國外佔領後,國內很難再搶回來。陳歷俊説,如果比例沒有把握好,調劑的刀把一旦握在別人手裏,用進口奶等於飲鴆止渴。
業內認為,如果按現在的形勢持續發展下去,養殖戶大面積退市,奶源整個體系倒塌,又迫使企業不得不大面積使用進口奶做原料,屆時國際奶價會暴漲,奶業發展權會被國外掌控,發展成本會大幅度提升,我國得花更多的錢買進口奶以滿足國內乳製品需求。
此外,專家認為國外奶粉並不適用於中國人體質,如果孩子們都吃國外的奶粉長大,也令人擔憂。谷繼承説,我國不少乳企和人乳研究機構合作建立了母乳庫,生産最適合中國嬰幼兒的奶粉。比如,我們國標要求奶粉中乳清蛋白佔比達到60%以上,但歐美原産奶粉並不太關注這個問題。
專家指出,我國乳業若要健康、穩定發展,破解“奶週期”難題,就亟須一個更加全面、完善的頂層設計,更加準確地判斷當前我國的養殖、供需、自給率等情況,以便制定更加準確的政策。
一是明確國內養殖業在乳業中的主導地位。宋亮説,如果未來中小牧場消失了,國際奶源徹底掌控國內市場後,大牧場基本也會消亡。所以當前宜對100頭至1000頭的中型養殖場給予適當保護,長期來看要支援家庭牧場、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的中小規模養殖場。
二是對整個乳業進行系統摸底調查。專家表示,目前公佈的關於奶業的統計數字有水分,還需要進一步調研現在國內的真正奶牛數量有多少、到底能産多少原料奶、有多少環境容量、有多少可利用土地、不同的區域分別能養多少奶牛、國內加工和消費能力等,讓其他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有據可依。
三是明確乳業自給率水準。國家奶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説,用進口奶調劑是對的,但目前沒有任何部門了解進口多少是合理的,中國乳業有可能演變成“成也進口奶、敗也進口奶”。有關部門還需要研究自給率到底多少合適,多少是紅線,多少是警戒線,把奶瓶緊緊握在自己手上。
四是需要一個跨越部門、地區利益,站在國家高度、全球視角的中長期頂層設計,穩定我國奶業生産和供需平衡。農業部幹部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陳瑜説,奶業從種草養牛到加工銷售涉及方方面面,澳大利亞農業局、美國農業部都是一個部門管理,但我國現在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有時各個部委、省區出臺的政策未能統籌考慮全國市場,反而加重乳業危機。所以下一步國家在制定奶業政策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兼聽則明。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林超、李俊義、程子龍、王先知采寫)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