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護養殖業的穩定,奶農與乳企之間簽訂的收購合約目前幾乎都在順利執行中
在國內乳製品市場疲軟,上游養殖業生存壓力大,國內乳企紛紛涉足海外市場收購和自建奶源,一個相對缺奶的國家,竟然出現了奶源“過剩”現象,乳業發生的這些事情,引發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完達山乳業董事長王景海近日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奶農養殖效益比2013年減少了50%以上,養殖業虧損嚴重,信心不足,加上國內乳製品需求疲軟,國際市場乳製品價格持續走低,很多乳企為了緩解經營壓力,選擇轉向國外進口奶源,一度造成國內奶源市場出現了嚴重的“過剩”現象,從長遠來看,此舉不利於我國養殖業和乳製品業的發展。
在王景海看來,當前乳業正值寒潮,進口乳製品對本土乳業形成了巨大的衝擊,中國乳企必須適應國際競爭環境。而中國乳企參與國際市場接軌,應該從原料源頭做起,做原料的産業競爭。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國內的奶牛養殖成本較高,奶源收購價格高於國際市場。目前國內奶價在3.5元-4元/公斤,而國際奶價在1.7元/公斤。
國內奶價遠遠高於國際奶價,在價格這個環節,國內與國外是無法競爭的,這一點國內乳企都看得十分清楚,國際奶價的持續下跌,國內養殖業遭受巨大壓力,從2014年至今,大量中小牧場退出歷史舞臺。對於生存下來的奶農來説,他們的日子到底如何?為此,《證券日報》記者深入養殖一線,就奶農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
散戶逐漸退出市場
在山東濰坊某縣城,2015年初也曾出現過倒奶現象,經過一年多的市場調整,他們的生存狀況如何?
“原奶的價格在3.8元/公斤左右,企業收奶方面還可以,但是如果原奶不達標,他們也不會收的。”一位奶農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此表示。
大企業在原奶收購方面的要求嚴苛,原奶品質的嚴要求,讓不少小型養殖戶不得不退出養殖業的舞臺。
從事養殖業多年的王先生,去年將100多頭奶牛全部賣給了相鄰的一家養殖戶,對於退出養殖行業的理由,王先生告訴記者,首先是原奶的價格持續下跌,另外,收購原奶的大企業對於規模較小的散戶(100頭以下)的養殖戶不再續簽合同,如果將原奶賣給社會上一些小型乳企,價格非常便宜,賣給大企業4元/公斤,賣給小乳企大約一元/公斤,實在沒有辦法,就把奶牛賣給了同行。
根據王先生的介紹,他是該縣城最後一家賣掉奶牛的小型養殖戶,目前,縣裏的養殖戶的規模都在幾百頭以上。
對於目前市場上3.8元/公斤的原奶,王先生表示,奶農還是有錢賺的。
他告訴記者,小型養殖戶的成本在2元/公斤,大型的牧場成本在3元/公斤左右,賣3.8元-4元/公斤,養殖戶的原奶如果不出問題,還是都賺錢。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養殖散戶在環境污染、品質安全方面都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散戶退出市場是市場法則下的結果。
一位乳業研究員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在黑龍江,2015年也有大量的奶牛養殖散戶退出市場,他們或將奶牛賣給養殖戶,或當作肉牛賣掉。目前,國記憶體活下來的都是中型牧場居多,而大型牧場成本大,其生存壓力也大。 提高單産降成本自救
事實上,在行業低谷,也有一些人,他們選擇在逆勢中尋找機會。
去年9月份,李偉(化名)的牧場終於建成投産,在整個養殖業一片蕭條之際,李偉投資上千萬元建設一座牧場,在很多人看來還是有一定風險的,畢竟投資牧場的回報週期較長。不過,採訪中,李偉對於這筆投資還是很有信心。
在李偉看來,中國是一個缺奶的國家,中國不可能全部依賴進口,只有用心養奶牛,進行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時産優質原奶,養殖奶牛還是有前途的。
選擇在行業寒冬建設牧場一事,李偉有自己的一本生意經,“做生意都是有風險的,在行業低谷進入有風險,但也有機會。去年比2013年,在投資奶牛方面要少投資100多萬元。另外,原奶價格下降了,同樣,養料成本也在下降,而成本下降的幅度與原奶價格下降的幅度幾乎持平。”
據李偉介紹,牧場中目前一共養了200多頭奶牛,剛開始産的原奶都作為社會奶賣的,價格相對低一些,但是社會奶的要求與大企業的要求一樣高。自今年一月份,公司與伊利股份簽了合同,目前原奶都賣給了伊利。
“伊利要求的特別嚴格,不達標的原奶一律不收,從車間到工廠都有監控。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奶都是按照訂單全額供的”,李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目前來看,與伊利合作的牧場要比跟其他企業合作好一些,伊利給出的價格相對穩定一些。
而對於社會上關於養殖業不賺錢甚至虧錢的説法,李偉認為,每家核算成本的方式不一樣,有的養殖戶是在行業好的時候(原奶價格5元-6元/公斤)貸款建設的牧場,成本較高,行情一不好,加上還利息,他們的壓力就很大。目前3.8元/公斤的收購價,我們奶農一頭牛每天還能賺幾十元錢。
李偉表示,目前很多奶農不敬業,按照現在的奶價,如果還是粗放式養殖方式肯定不賺錢,但是,在養殖環節上肯下工夫,精細化養殖的奶農,他們很少來抱怨,他們會提高單産來降低成本産生利潤。
當眾多的奶農在抱怨奶價低不賺錢時,李偉還對收購原奶的企業表示出了理解。“目前是行業的低谷,乳企的壓力也非常大,他們按照原訂單合同收奶後,如果這些奶不能完全做成産品進行銷售,就會將原奶進行噴粉儲存,這也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負擔。”
李偉算了一筆賬,按照3.8元/公斤的價格計算,生産一噸基粉的價格在3.5萬元,而進口一噸基粉的價格在1.5萬元。
事實上,為了維護養殖業的穩定,奶農與乳企之間簽訂的收購合約目前都在順利執行中,除非養殖戶的奶不達標才被拒收,但是,在乳製品行業相對疲軟的背景下,乳企大批量的噴粉帶來的基粉擠壓也給企業帶來壓力。 ■本報記者 夏 芳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