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歐盟取消牛奶配額制 國內乳企機遇與挑戰共存

2015-05-18 10:49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近日,歐盟取消了實施31年之久的牛奶配額制。此舉意味著歐盟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奶農可自行決定產量,未來將有更多的進口乳制品進入中國市場。

  資深乳業專家陳瑜在接受人民財經採訪時表示,歐盟取消牛奶配額制會對中國市場形成無形的競爭壓力,國內乳企只有進一步提高乳品品質,才能搶得先機。

  取消牛奶配額制 歐盟意欲何為?

  歐洲牛奶生產配額制度于上世紀80年代公布,至今已在歐盟國家執行了30余年,最初目的是為了保護各國乳制品產業,避免過度競爭。

  針對為何取消此制度,歐盟委員會農業政策新聞發言人丹尼爾?羅薩里表示,歐盟共5400家乳品加工企業,此次取消牛奶配額解決了30萬人的就業,同時也是為了使歐盟國家的牛奶生產者更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獲得從全球消費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充分獲益的機會。

  蒙牛乳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人民財經採訪時表示,歐盟方面對于牛奶消費需求已基本飽和,增加的部分將大部分用于出口,即便整體上增量很少,中國也會被視為主要目標市場,對中國的乳制品出口也可能增加很多,目前很多歐盟企業都開始了對華出口準備。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則認為,歐債危機後,歐洲各國亟需通過實體經濟提振增長、促進就業,在此背景下,歐洲加快開展工、農業振興經濟計劃,歐洲作為高效農牧業發達國家,可以成為新興經濟體高品質農產品的提供者。

  對中國市場的影響:機遇與挑戰共存

  據了解,中國乳制品進口來源地主要是新西蘭和歐盟。目前,中國進口原料奶粉75%來自新西蘭;而來自歐盟的配方奶粉、液態奶、乳清粉、奶酪等乳制品已經佔據中國進口的主要份額,牛奶配額制的放開,理論上會引發更多的奶制品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乳企面臨的形勢並不樂觀。

  “偌大的中國市場,消費能力又很強,加上人民幣未來預期升值,相信歐洲人恨不得把他們的每一滴牛奶都變成附加值高的產品送到中國來。”宋亮指出,可以預期的是,這將一方面摧毀乳業傳統的價格體係,一方面侵蝕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

  陳瑜則認為牛奶配額制的取消是一把“雙刃劍”。“過去我國的乳制品進口過多的依賴大洋洲,一旦受到天氣的影響,會引起市場價格的暴漲暴跌,今後則可以豐富中國乳制品的採購來源。”他表示,不利方面是目前歐盟的大多數國家仍具有一定的生產潛力,過去一直受到歐盟的配額限制,此次取消牛奶配額制會對中國市場形成一種無形的競爭壓力。

  “只有在歐洲乳品競爭的重壓下,國內企業才會‘窮則思變’,推進產業變革,企業間才會團結一致,這有助于推動國內產業快速升級轉型。”宋亮表示,歐洲乳品進入中國市場,有助于推動政府加快相關產品標準的重新修訂“存優限劣”;有助于推動國內企業圍繞優質奶源,加快低溫奶產業發展;有助于消費者恢復對國內乳品銷售的信心,為長期恢復國內食品消費信心奠定基礎。

  中國乳企回應:將以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 讓消費者獲益

  歐盟取消牛奶配額制對國內乳企會產生哪些影響?蒙牛乳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短期看,進口奶將借助電商和超市瘋狂涌入,以低價和數量對國內奶業造成一定衝擊,但國內乳企同樣可以利用政策,利用渠道資源優勢,發展自身業務;從長遠來看,積極的用好相關政策也有利于國內乳企發揮優勢。

  飛鶴乳業則表示,由于產品及原奶價格優勢明顯,歐洲那些相對便宜的大品牌奶粉將更具競爭力,國內消費者將更容易買到貨源充足、品牌豐富的歐盟牛奶。但對國產乳企來說,也將面臨直接的壓力。

  面對競爭,國內乳企將如何應對?飛鶴乳業認為,歐洲在乳品加工工藝、新品研發等領域具備較強的實力,產業格局非常成熟,上下遊緊密銜接,抵抗風險能力很強,這也將反過來成為國產乳企理念改革、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

  同時,國內乳企需要隨時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自身產品結構,夯實自身實力,給消費者更新鮮、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以及更好的服務,來抓住市場機會。

  陳瑜告訴人民財經,如果單純的從原料供給來說,中國的乳企會受到一些衝擊,但從液態奶的角度來看,中國國內的乳制品企業只有真正提高乳品品質,提升消費體驗和品牌影響力,才能搶得市場先機、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郝帥 孫陽)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