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內葡萄酒商灌裝貼牌求生
銷售低迷、競爭加劇,一段時間以來,進口葡萄酒市場進入行業洗牌期,日前中國糖業酒類集團發佈報告稱,兩成進口商將出局。一些葡萄酒經銷商利用貼牌酒價格不透明的優勢,保住了自己的一隅江山,成為市場寒冬中的倖存者。然而,貼牌稍微控制不好就是倣冒、假冒。一直遊走在監管和法律邊緣的進口葡萄酒貼牌再次被行業熱議。
貼牌酒成救命稻草
“名莊酒、品牌酒價格太透明沒賺頭,從我這進酒,保證全國獨一份,消費者從網上根本查不到任何價格資訊,保證經銷商賺錢……”這位廣東葡萄酒經銷商口中的獨一份就是貼牌酒,即其進口葡萄酒後貼上自創品牌的酒標。他對北京商報記者坦承,他們只做自己的品牌,公司客戶遍佈廣東和一些南方省份的三四線城市,在這輪行業洗牌中他們能堅持下來,就是靠著貼牌酒價格體系不透明帶來的利潤空間。
貼牌是中國商家的一貫做法,如今,在行業寒冬中,這又成了企業保證利潤、維持生存的法寶。由於産能、品牌知名度的局限和傳播成本的考量,眾多新舊世界葡萄酒廠家選擇成為中國品牌——更多的是在國外註冊,在中國尋求代工基地。貼牌理念打破了價格調控的根基,造成了中國很多進口葡萄酒名不副實。
10元變百元 貼牌酒定價自由
一位不願具名的葡萄酒進口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中國進口的紅酒品牌高達上萬個,分為新世界葡萄酒(産自智利、美國、紐西蘭、澳洲等)和舊世界(産自法國、義大利等)兩種。價格從幾十元到幾萬元、幾十萬元都有。有的是原裝進口的,有的則是進口原料,在國內分裝。其實,進口的散裝酒、半成品基酒,在國內加工後分裝的都算做洋酒,但是在國內分裝還是原裝進口價格差別就很大,而且消費者也更信原裝進口。因此大多數品牌都標榜自己是原裝進口。
消費者在餐廳享受的幾百元進口紅酒,在法國的出廠價往往只有1歐元;收到的高檔進口紅酒,不過是法國人天天喝的便宜貨;消費者珍藏的紅酒品牌,可能是在國內分裝後隨便貼的洋牌子。僅僅在法國就有上萬個酒莊,而每個酒莊又有數個品牌,光品牌就有幾十萬個,而在法國買普通紅酒的價格大概是1-2歐元。
每瓶出廠價1-2歐元的進口紅酒,在中國超市要賣到八九十元。在北京做進口葡萄酒業務的某酒業公司負責人王輝給北京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1歐元折合10元人民幣,外加3元海運,再納稅48.2%(消費稅、附加值稅和關稅)後到岸成本為19.5元,之後倉儲和本地運輸、人工費用合計2元,售前成本最低也應是22元左右。如果一瓶葡萄酒給經銷商的價格低於25元,那麼進口商本身就很難有利潤。
按照上述落地到中國約25元的酒為例,經銷商一般60元左右供應給超市或者商場,這些地方再加價10%-15%,到消費者手中就成七八十元以上了。而一旦進入西餐廳,往往按照經銷商供貨價的2倍或者2.5倍的價格賣給消費者,而一旦進入酒店,身價往往是3-4倍,這時候在酒店的售價可能就到300元左右了。而進口葡萄酒後貼上自己的商標,商家掌握的定價權就具有較大自由了。這也成為此輪行業洗牌中眾多酒商再次重拾貼牌“利器”的原因。
國內灌裝 品質難確保
據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副會長王惠東介紹,隨著國內葡萄酒需求量增大,國內公司銷售,要求國外公司加工,國外公司按照需求專門進行貼牌生産,其品牌擁有者是中國人,這種貼牌生産是允許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葡萄酒商在國外擁有自己的酒莊,貼牌生産是正常的。”在北京從事葡萄酒生意、擁有法國國家級釀酒師證書的郭躍説,從國外進口桶裝葡萄酒,到國內分瓶銷售也是允許的,但不能以“原裝進口”名義銷售。很多經銷商就是利用消費者的懵懂在打擦邊球,也使得貼牌成為行業監管難題。
有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揭秘,市面上的進口葡萄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國內分裝的。散裝木桶進口有兩種,一種是葡萄原汁,另外一種是進口葡萄漿。前者運到中國後,廠家可以直接分裝成葡萄酒成品。而後者必須進行勾兌,即要按照口感調配,加水和色素等。 後者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即使看進口商檢報告也不涉及這些資訊。惟一可做推斷的是,法國有自己的葡萄酒分級制度,但是上述品牌標簽上卻沒有。
一些低端進口原汁被業內稱做洋垃圾。“叫垃圾是因為它可能是用發黴或者品質很差的葡萄釀造的。”業內人士説。只要用技術手段(如加入二氧化硫防腐,加入糖維持甜度)確保對人體無害,這種原汁在國外公開渠道就可以買到,但是品質很差。這些所謂的進口紅酒往往沒有中文標簽,除了看不懂的洋文之外,消費者很難從外觀上辨別好壞。如果消費者缺乏品鑒葡萄酒的能力,最好在品質比較有保障的渠道購買。
北京商報記者 李瀛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