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速食麵含重金屬冰塊菌落超標 科學解讀5大食品事件
不少所謂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於資訊不對等造成的無謂恐慌。
1月9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舉辦了“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據主辦方負責人表示,儘管中國食品安全的基礎在逐漸夯實,但百姓的焦慮仍在加大。本次會議從食品安全專家與媒體兩個層面對食品安全熱點數據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每個事件由一位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進行專業解讀,會議所表達的科學見解也在會前經過了業內專家的充分研討,基本上代表了中國食品領域的“科技界共識”。本報記者挑選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大食品“安全”事件與讀者分享。
1紐西蘭奶粉檢出雙氰胺
2013年1月25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享譽全球的紐西蘭牛奶及奶製品被檢測出含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質雙氰胺(二聚氰胺),紐西蘭政府已經下令禁售含有雙氰胺的奶類産品。
【專家解讀】
微量殘留不構成健康風險
●元曉梅,國家食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
雙氰胺是氰胺的二聚體,白色結晶粉末。對人體的危害目前還缺乏詳細的研究資料。雙氰胺可用來生産雙氰胺複合肥,在農業上使用可以控制硝化菌的活動,減少氮的損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紐西蘭第一産業部通用標準副總監表示紐西蘭奶農中只有5%在使用,而且一年當中,牧場只使用2至3次。雙氰胺目前除歐盟外,我國和包括紐西蘭在內的其他國家都沒有在食品中的殘留標準,但是由於美國FDA將其列入安全性待檢測物質名單,因此其安全性遭到質疑。根據紐西蘭方面發佈的數據,此次奶粉中雙氰胺殘留量不足歐盟殘留標準的1%,應該不存在安全問題。
【結論】
此次紐西蘭奶粉中雙氰胺污染是由於使用含雙氰胺的肥料造成的微量殘留,遠低於歐盟的殘留標準,不構成健康風險。
2對膠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質疑
2013年6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查處包頭市東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膠原蛋白産品。7月《焦點訪談》關於“膠原蛋白美麗神話”的報道令事件升級。
【專家解讀】
全盤否定膠原蛋白(肽)有失偏頗
●李八方,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從科學角度看,膠原蛋白對人體生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於前一個時期對膠原蛋白質疑的問題,有些是應該得到肯定的,比如:①膠原蛋白不能夠直接吸收;②膠原蛋白不能夠治療疾病(如燒傷、創傷等);③膠原蛋白製品中添加激素等是違法的,未獲得保健食品批文的産品宣傳産品功能也是違規的。
但有些問題是屬於質疑者不了解造成的,如:①膠原蛋白雖然不能夠被機體吸收,但膠原肽是可以被吸收的,而且在一定分子量段吸收得很好;膠原蛋白在服用後經過胃酶消化,部分成為了小肽和氨基酸,也是可以被部分吸收的。②國內外大量實驗已經證明,服用膠原蛋白(肽)後確有效果。
【結論】
應科學認識膠原蛋白和正確對待膠原蛋白産業,把商業事件與科學問題區分開。全盤否定膠原蛋白(肽)有失偏頗。
3快餐餐飲等冰塊菌落超標
2013年7月20日,央視記者從崇文門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麥當勞3家大型快餐店中,買來可食用冰塊和抽取馬桶水樣品後,送往北京理化中心進行對比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肯德基崇文門店、真功夫崇文門店的冰塊菌落數量均高於國家標準,且高於馬桶水數倍,一時間引起消費者極度恐慌。
【專家解讀】
核心指標應是致病菌種類及數量
●劉秀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對於食品中的微生物狀況,核心指標是致病菌存在的種類及其數量。現場製作冰塊的過程式控制制管理尤為重要。
【結論】
無致病菌檢出、未發生人群健康不良事件,不屬於食品安全事件。
4速食麵被曝含重金屬
2013年11月13日臺灣媒體報道稱:臺灣市售的包括“康師傅香辣牛肉湯麵”、“韓國辛拉麵”等在內的多個名牌泡麵的油包都含銅、鉛、砷、汞等重金屬。專家稱,臺灣速食麵醬包中檢出的重金屬含量都遠低於我國相關限量標準,不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專家解讀】
檢出的重金屬含量遠低於限量標準
●劉兆平,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二部副主任
1.金屬元素是地殼的組成成分,天然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各種動物、植物,包括我們人體內都存在鉛、砷、銅等金屬元素。因此在食品中檢測出微量金屬成分屬於正常現象,並不能説明該食品就存在安全問題。
2.我國有明確的規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規定,總砷和鉛在醬包(調味品)中的限量分別為0.5ppm和1.0ppm。速食麵也有專門的産品標準(《GB17400-2003速食麵衛生標準》),其中對總砷和鉛的限量均為0.5ppm。正常存在於食品中的銅元素一般不會造成食用安全性問題。
【結論】
此次臺灣速食麵醬包中檢出的重金屬含量都遠低於我國以上相關限量標準,不屬於食品安全事件。
5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
2013年12月5日某報紙發表了一篇題為《速食麵行業陷塑化劑危機:企業巨頭集體挾持行規》的文章。文章指出,關於速食麵中含有塑化劑的質疑由來已久,但速食麵中為何會含有塑化劑,則始終成疑。
【專家解讀】
食包材料理論上不存在塑化劑遷移
●王竹天,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
目前國內主要食品紙塑容器均是由食品級原漿紙和聚乙烯(PE)擠覆而成,這兩種材料在生産過程中均不使用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來改善其性能,換句話説理論上紙和聚乙烯在使用過程中不存在塑化劑遷移到食品中的污染問題。但因現代工業、生活中塑化劑的廣泛使用,使其在空氣、水、土壤等環境中廣泛存在,它們有可能通過食品原料帶入食品中。為防範風險,國家相關部門抽取了15個品種1800袋(盒)速食麵樣品,由4家國家級檢測機構進行平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塑化劑檢出量均低於國家標準限值。由包材生産企業送檢的兩項原料,均通過相關檢測機構對塑化劑的檢測,塑化劑17項物質均未被檢出。可見,由食品包裝材料遷移到食品中的塑化劑含量極低,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