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肉菜漲價難破全年調控“上限” 今年調控目標仍可期

2013-12-09 10: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打印

  年關將至,肉價開始回升,特別是豬肉價格逐漸走高。專家指出,要警惕年末物價出現較大攀升撞擊調控“紅線”。對于未來走勢,分析認為,通脹形勢並未呈現趨勢性上行壓力,完成全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3.5%的調控目標應該不成問題。明年物價上漲壓力有可能高于今年。

  【肉價回升撞擊調控線】

  近期,全國肉菜價格都有所回升,特別是豬肉價格整體呈上升趨勢。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係統監測,與前一日相比,12月5日,豬肉價格上漲;牛羊肉價格以漲為主;成品糧價格穩中有漲;食用油、水產品、蔬菜、水果價格微幅波動。

  “11月豬肉價格整體是穩步上揚趨勢,這是因為市場需求逐漸好轉,企業銷售量較前期有所增加,尤其是進入11月中旬以後,食品企業與養殖戶看好冬至消費能提振市場,而養殖戶惜售待漲情緒濃,這導致食品企業收豬難而致價格上漲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姬光欣說。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上半年“漂浮豬”等事件導致養殖戶的生豬存欄率普遍低于往年,從而使後期的市場豬肉供應緊缺,因此現在價格上漲明顯。

  豬肉價格上升勢頭還將延續一陣。分析人士指出,首先,生豬養殖最快的育肥階段也要4—5個月,所以春節之前,豬肉的價格還會上漲。其次,今後下雪等天氣因素會令交通受阻,從而使豬價有所上漲。還有,隨著元旦、春節臨近,市場需求旺盛。專家指出,目前豬肉價格上漲趨勢將對未來物價調控形成一定壓力,要警惕肉價大幅上揚衝撞物價調控“紅線”。

  【今年調控目標仍可期】

  不過,豬肉價格上漲持續時間不會長。在姬光欣看來,此前3年一個輪回的傳統豬周期基本被打破,已被縮短為微型周期。他說:“政府對養殖戶的補貼,提高了他們的養豬積極性;信息更加通暢,使養殖戶在生產安排上更趨于理性;最後是國內加大了對豬病疫情的防控。”

  專家和機構普遍認為,豬肉價格上漲周期縮短,漲幅有限;年底整體物價可控;全年物價漲幅不會衝擊“上限”。

  由于大多影響11月CPI的因素均出現環比回落,市場預計11月CPI同比漲幅也會回落。來自國內外20家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預測,11月C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3.1%。

  國家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14)》預測,今年全年CPI上漲2.7%,完成預定3.5%的調控目標無虞。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高級副總裁安尉分析說,雖然9、10月份通脹上行,但未形成上漲的持續壓力,並且今年大部分月份的CPI均在3%以下,因而預計全年物價水平在2.8%左右,遠低于預期3.5%的通脹目標。

  “CPI仍處上行區間,但上行空間有限,預計CPI明年一季度見頂。”聯訊證券宏觀及固定收益高級分析師楊為敩預計。

  【明年漲幅或略超3%】

  對于明年物價走勢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上漲壓力大于今年。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今年CPI已進入上行周期,根據歷史經驗,國內CPI的上行周期一般會持續兩年左右,且周期的高點會在第二年出現。因此,預計明年物價上漲壓力可能比今年略大些,明年CPI同比的高點也可能高于今年的3.2%。

  另一種觀點認為上漲壓力沒那麼大。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明年一季度物價水平比2013年四季度略有下行,約在2.8%左右,雖然是食品價格上行時期,但是翹尾水平略低,整體物價水平略低于四季度。由于未來貨幣政策確定穩重偏緊的格局,那麼物價上行壓力仍然保持在一定范圍,明年總體物價水平約為3%左右。”

  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預測明年CPI為3.2%,比今年略高但壓力不大。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日前發布的報告預測,明年價格上漲的壓力將大于今年,預計2014年CPI漲幅將略超過3%。

  據分析,明年物價上漲因素主要在于食品價格溫和上漲以及服務價格上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發布的《宏觀經濟藍皮書》指出,2014年,防止通貨膨脹依然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國內經濟穩中略降、產能過剩、輸入性通脹壓力較輕和糧食豐收等將抑制物價漲幅,但通脹預期增強、蔬菜和豬肉價格回升、勞動力成本上升、貨幣環境穩中偏松和翹尾因素增加將推高物價漲幅。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