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爆發塑化劑至今年5月的澱粉事件,臺當局都稱始料未及,這回臺灣三大油廠商長期魚目混珠,以低價混油欺騙消費者,臺當局還發給這些廠商優良獎章,使公信力蕩然無存。新加坡《聯合早報》7日刊文指出,臺灣美食的聲譽不僅摧毀殆盡,連食品安全信心也幾乎全面崩潰。
文章摘編如下:
2011年爆發塑化劑至今年5月的毒澱粉,臺當局都稱始料未及,這回三大油廠商長期魚目混珠,以低價混油欺騙消費者,臺當局還發給這些廠商優良獎章,使公信力蕩然無存,其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繼塑化劑、毒澱粉之後,臺灣的民生用油也相繼出現問題,臺灣美食的聲譽不僅摧毀殆盡,連食品安全信心也幾乎全面崩潰。
去年10月,一名消費者分別向彰化縣、臺北市衛生局檢舉老牌子大統長基公司的“100%特級橄欖油”成分不純,但衛生局稽查人員和混油經驗老到的大統董事長高振利鬥法一年,並無所獲,直到今年10月16日彰化地檢署搜出高振利的“獨家配方”,才赫然發現大統的油品不僅摻雜低價棉籽油,為了賣相,還添加食用油禁用的染色劑銅葉綠素,牟取暴利。知名的臺糖公司委託大統代工製造的葡萄籽油等也連帶遭殃。
當土味十足的高振利坦承大統的橄欖油摻了銅葉綠素時,民眾在驚訝和氣憤之餘,只是咒罵這個“黑心商人”。但當2000年以來年年得獎、行銷世界多地的富味鄉也被查獲使用棉籽油時,很多人都無法置信,如此優良的廠商為何要作假?
近日當局雷厲風行查緝且要求相關油廠切結(出具證明)後,又爆出福懋和頂新兩大油品公司也進口大統的油品。尤其是頂新集團,上週五(1日)才道貌岸然地強調“食品廠商最重要的就是良心”,旋即被踢爆劣行,原來頂新從六年多前就低價向大統購買油品,只要轉手賣出,就可賺一倍。該集團的味全董事長魏應充還身兼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協會理事長,真是諷刺之至。
事後業者還恬不知恥,文過飾非。在輿論強大壓力下,臺灣“衛生福利部“上個月底重罰大統18.6億元(新台幣,下同),富味鄉4.6億元,合計約23億元,創下臺灣史上對不肖食品業者的最高裁罰紀錄。“衛福部”也準備追討頂新的不法所得,可能會超越大統。
2011年爆發塑化劑乃至今年5月的毒澱粉,當局都稱始料未及,這回三大油廠商長期魚目混珠,以低價混油欺騙消費者,當局還發給這些廠商優良獎章,使當局公信力蕩然無存,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當局定期抽驗真的檢測不出來?GMP等食品認證為何破功了?
油品摻雜或有專業人士指導
“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10月22日在臺灣“立法院”答詢時,沉痛地説:“人心險惡。”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智剛指出,油品摻雜其他東西,如果沒有其他專業人士指導,應該是不太容易的事,“我們鼓勵産學合作,但當局在聘請審查委員時,應該留意不宜與産業界有太密切關連者”。
據臺灣媒體報道,富味鄉搭上當局鼓勵發展生技産業列車,2008年請來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榮譽教授李敏雄、曾任“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的臺船董事長賴杉桂擔任監察人,前“經建會副主委”葉明峰等人擔任獨立董事。其中李敏雄身兼“衛福部”審查委員及富味鄉生技部總監,就被“立委”指責為球員兼裁判。
而且,有當局食品安全認證的GMP、CAS(優良農産品證明標章)等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問題,備受訾議。《天下》雜誌報道説,加入食品GMP發展協會的400多家廠商,産值逾3000億元,但只有“經濟部工業局”一位人員承攬所有行政業務,檢驗和追蹤必須委託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等機構,從認證到追蹤機制,漏洞處處,強調業者自律的自主管理系統,反而成為不肖業者的“遮羞布”。
臺灣屏東美和科技大學副校長陳景川去年接受當局委託開發研究混油的檢驗方法。10月混油事件發生後,一天到晚都有人拜託他檢驗油品,終日應接不暇,電話幾乎沒停過。他強調:“這是誠信問題,不是食品安全問題;是低價油混充高價油標示不實的問題,不是毒油。”
對食品展開全面稽查
有鋻於食品問題沉痾已久,“衛生福利部”近期將修改食品衛生管理法及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強制業者定期抽樣檢驗或送第三方實驗室檢驗製造食品的原料、添加劑。如果違反規定,最高可處1500萬元罰款。
“行政院食品安全聯合稽查取締小組負責人”張善政説:“原本以為只有一個壞人,未料到冒出第二個、第三個,以為抓完就沒事了,沒想到壞人又不斷出現。從塑化劑單一事件已演變成是系統性的問題,那就得以系統性的方法去解決它。”所謂系統性的做法就是在今年底以前對食品展開全面稽查,先從民眾接觸面最廣的牛奶、麵包等做起,中長期則設法動員各個食品工會自律,建立互信,化危機為轉機。
至於民眾對當局食品把關的信心喪失殆盡,張善政坦言,這不是一朝一夕可挽回的,只能一步一步,查一樣講一樣:“既然墻已經倒了,只能一塊塊堆起來。”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