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 起
據媒體報道,自3月1日實施的香港奶粉“限帶令”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國內市場的港版奶粉和洋品牌奶粉的價格頻頻上漲。國內港版嬰兒奶粉平均普漲30-40元/罐,部分品牌甚至提漲60元。與此同時,國內進口奶粉銷售激增,價格也紛紛上調。淘寶網截至3月16日的淘寶指數顯示,全網(包含天貓)“進口奶粉”最近七天成交指數環比上升21.4%。
國內消費者熱衷在境外採購嬰兒奶粉,一方面是由於境外奶粉價格比國內便宜,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國內奶粉品質和安全的不信任。據了解,同一品牌的洋奶粉,在國內的價格與境外價格相比,高出大約二三成,有些甚至達五成。之所以差價如此大,主要在於流通環節進口奶粉到國內,一直到流通終端,中間有26項環節需要消耗成本。
但即使差價如此之大,國內消費者依舊樂此不疲的海淘“洋奶粉”。為此,去年以來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荷蘭等國家相繼推出針對“水客”的限購令,比如今年1月,荷蘭商業企業進行了自發的限購,當地各大超市、百貨店、藥店購買奶粉,每人限購從1罐到3罐不等。當月,德國的大型超市對當地的嬰兒奶粉特福芬和喜寶等也實行了限購,每人限購4盒。而最新消息,國家有可能近期出臺關於限制國內消費者從網上海淘“洋奶粉”的相關規定。
依筆者看來,此番洋奶粉漲價不免有趁火打劫之嫌。香港實施限購新政只是漲價的導火線之一,由於限購造成的洋奶粉銷售火爆、供應緊張才是主要因素。
筆者建議,國內乳企應探索更多銷售渠道,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的成本,使洋奶粉價格降下來;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通力合作,創新監管體系,重塑國內乳業誠信,提升消費者信心。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