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五,一個普通春日的週末,卻因為一起不尋常的新聞掀起了年輕媽媽們的恐慌:香港“禁奶”新規實施首日,10人因違規帶奶粉出境被捕,違例者一經定罪,可被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截至昨日8時,香港當局共拘捕25人,包括17名香港居民及8名內地人,檢獲115罐奶粉。其中一名47歲男子非法攜帶嬰幼兒配方奶粉離境,2日在荃灣裁判法院承認控罪,被判罰款5000港元,9罐凈重共8.1公斤奶粉被充公。
當內地遊客已經習慣了從香港買回各種“放心商品”,“禁奶令”無異於平地驚雷,讓遊客突然感覺無所適從。更多人擔憂的是,“奶粉”會不會僅僅是一個開端,將來會有更多的“禁×令”?食品不同於奢侈品,並不能單純以價格衡量。“禁奶令”引起的軒然大波,折射的是民眾對於內地食品安全的極端不信任。從民間到官媒,輿論迅速將矛頭轉向了內地的食品生産企業以及食品監管制度。
香港不是第一個下“重手”的
截至昨日14時,“奶粉”已成為新浪微博上的最熱詞。截至昨日14時的不完全統計,該詞有關微博數目已超過2800萬條,其中著名認證微博人士薛蠻子、慕容雪村等人關於“禁奶令”的微博,均被轉發超過3萬次。
事實上,香港“禁奶令”此前媒體也早已對之作了廣泛宣傳。但來到新規真正實施的首日,第一批或將被以新規入刑的個案仍挑動了民眾的神經,迅速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禁奶令”出現的背景是隨著2003年赴港個人遊開放以來,入港購物遊客年年激增,香港島內奶粉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出現了奶品脫銷、本地媽媽買不到奶粉的情況。為確保本地奶粉供應的充足,香港加大了對遊客大量違規攜帶奶粉過境的打擊力度。
事實上,早在香港之前,紐西蘭就已于去年對中國內地大量違規“倒賣”奶粉的行為進行了打擊。香港此次的“重手”,也是緊隨紐西蘭之後的應對之舉。
醜聞發酵推輿情洶湧
事實上,香港“禁奶令”並非全面禁止內地從香港進口奶粉的法規,只是針對個人用途的奶粉攜帶量進行了規範性限制。但這一限制卻恰恰觸動了內地眾多年輕媽媽的憂慮——長期以來,由於內地奶企的醜聞頻發,民眾對於國産奶的信心喪失殆盡。在“禁奶令”之前,許多年輕父母已習慣了對港産進口“放心奶粉”的依賴。
赴港買奶粉或將入刑的消息傳出後,網路上迅速産生一種不安情緒,許多年輕媽媽紛紛為自己孩子的奶粉來源發愁。擔憂情緒之餘,醞釀産生的是對內地奶企以及國內監管制度的聲討。
新浪著名認證網友@慕容雪村發表看法:“香港奶粉事件,還是應該回到討論的起點: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個號稱已經崛起的大國,為什麼連一罐放心的奶粉都造不出來?三鹿事件過去了這麼久,乳製品行業有了哪些改進?品質安全部門在幹什麼?政府在幹什麼?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有沒有關心過?”
@慕容雪村的微博獲得了超過3萬條轉發,網友的評論是清一色的認可與附和。同為新浪微博“大V”的@薛蠻子,發表了類似的觀點,同樣得到了3.7萬多次的轉發和近7000條評論。
2004年,安徽阜陽發生“大頭娃娃”奶粉事件;2007年,三鹿奶粉被曝添加三聚氰胺,民眾對於國産奶粉的信任度自此跌至谷底。隨後,伊利、光明、蒙牛等知名奶企巨頭也相繼出現品質醜聞,去年,乳業國標修改,原本公眾期待接軌國際的高標準,反令人瞠目結舌地成了“削足適履”、“符合國情”的低標準,公眾對於奶企的不信任,進一步延伸到政府職能部門以及監管體制之上。
事實上,本次奶粉引發的輿情洶湧,“禁奶令”只是一個導火索。國産奶品的信任危機一直沒有結束,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才是事件的根源所在。
南方日報記者 戎飛騰
“禁奶令”背後的輿論隱憂
香港“限制奶粉出境”新法規自本月1日正式實施後,激起了輿論強烈反響。全面梳理輿論觀點,大致可以歸為三類。一類認為此舉情有可原。內地“背奶族”集體涌向香港市場,狂掃奶粉,導致頻頻缺貨,港民怨聲四起,此規例無非是為維護港民的合法權益。但另有部分輿論則表示無法理解,甚至斥之為“惡法”。在他們看來,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竟故意為難內地民眾,且以嚴刑相威脅,實屬無良之舉。不過,在爭論“限奶令”恰當與否之外,另有輿論將矛頭指向內地奶粉的品質和監管問題。如“新華視點”就在微博上質問:“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政府財政收入逐年快速增加,為什麼連一罐放心奶粉都造不出來?乳製品行業吸取三鹿事件教訓並改進了嗎?質監部門履行其義務了嗎?”但在這些對於香港“禁奶令”的廣泛討論中,無論是體諒,還是反對,抑或是深思,其背後都折射出公眾的諸多焦慮。
這層焦慮首先源自對內地奶粉品質安全的信心匱乏。近年來,中國內地乳製品的品質問題層出不窮。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後,聖元奶粉“性早熟門”、蒙牛乳業“強致癌物門”等一次次的乳品品質安全事故,使得公眾難以重塑對內地奶業的信心。其次,頻發的水土污染和各類食品安全問題又再次加重了公眾對於“吃”的焦慮。食品安全問題多年來一直是輿論關注的重點話題。近一段時間以來,媒體又曝光了一些地區深井排污所導致的水污染危機,以及部分地區耕地大面積的重金屬污染危機。種種危機疊加,更進一步強化了公眾的生存焦慮。更重要的是,“禁奶令”背後的輿論焦慮還透露出公眾對重塑監管體制的信心不足。雖然包括乳製品在內的各類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中央也連續出臺舉措,強化食品安全監管。但一些監管部門依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坐等媒體曝光後才表演式地介入調查。面對這種監管方式,網友只能感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孩子在懷裏,而奶粉在對岸!”
過去三十多年,GDP的快速增長、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等宏觀層面的成績,一次次激動著國人的心胸。但在當下,能否改善民生之困、解決輿論之憂,全看有關部門是否有改革的勇氣和決心,從民生問題入手,處處為民眾著想,一步一個腳印尋求改善。也只有在這種民生的逐步改善中,公眾才能重塑對監管體制的信心,並由此增強制度自信。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