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5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四大影視協會委托牛津經濟學院研究,得出香港影視業于2014年創造70.4億(港元,下同)經濟貢獻,佔同年本地生產總值(GDP)0.3%,相較于亞太區內韓國、臺灣地區或泰國等GDP介乎0.4%至0.7%為低。國際影視協會常務董事何偉雄指,香港影視業非無人才,但面對網上盜版、串流影片挑戰等,未能發揮最好,盼盡快通過《版權條例》修訂並再改善。
國際影視協會促通過版權例修訂
研究顯示,香港電影、電視行業于2014年創造70.4億港元經濟貢獻,當中六成來自電視節目及廣播,其次有23%為電影及電視制作,余下分別來自家庭影音、影視前期制作、影視發行及展覽范疇,整個影視行業去年創造1.3萬個就業職位。
研究進一步推算發現,從事電視節目及制作的在職者,去年平均每人創造72萬港元經濟貢獻,較全港在職人士平均創造56萬元,高出28.6%;分析指電視業從業員有高經濟效益,但電視節目質素卻每況愈下。
人均產值72萬 較平均高近三成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伯棠對香港影視業經濟貢獻佔GDP比例遜于亞太地區不感意外,因電影市場漸北移,港產片數量由1980、90年代高峰期時每年300多部,跌至現時僅20多部。
電影發展基金昨推出“電影制作資助計劃”,為起用新人、成本少于1000萬的本土電影提供不多于200萬的無償資助,每年有12個名額,計劃為期兩年;另創意香港再推“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為業內人士及大專生提供資助。何偉雄歡迎措施,希望特區政府再加強支持,例如從旅遊業方面著手,向訪港旅客宣傳港劇港戲。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