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港澳傳真  > 正文

原標題:香港社會熱議將實施垃圾徵費 徵費水準成焦點

2014-02-18 15:3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月24日,香港將對垃圾實施徵費的諮詢活動結束,社會熱議垃圾徵費水準。此次諮詢的焦點在於徵費水準及其先導計劃。該措施將引導環保意識以改變市民的行為,但是徵費涉及全港市民的利益,香港特區政府在實施時需仔細評估市民的反應,並提供相應的配套措施。

  □陳振寧

  香港每日都産生大量來自家居、商業和工業的都市固體廢物。這些垃圾超過一半都會被運至三個堆填區處理,然而這些堆填區即將溢滿。香港急需在垃圾處理、産生以至回收等環節上多管齊下。

  2005年,特區政府發表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便表明,會按照污染者自付的原則,通過提供經濟誘因,改變市民的行為。垃圾徵費是政府的其中一個考慮方向。2012年1月10日,政府發表《進一步減少廢物方案:廢物收費是否可行?》的諮詢文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第一階段諮詢。當立法的方向確立後,2013年9月25日,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應政府的邀請,公佈“誠邀回應文件”,進行為期四個月的第二階段諮詢,討論焦點落在垃圾徵費的細節,如收費水準、模式等問題。2014年1月24日,諮詢結束。所有收集到的意見都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記錄和分析。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將整合所有資料,包括即將推出的先導計劃的經驗,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向政府提交具體建議。

  三人家庭收費每月少於30元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表示,諮詢期內收到的主流意見是三人家庭每月徵費應少於30元。他指出委員會也傾向徵費水準不應太高,以免令市民有意非法傾倒垃圾,象徵式收費已能帶起公眾意識。他建議政府先物色不同類型的住宅,包括公屋、大型私人屋苑和單幢樓宇,推行先導計劃。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徵費水準並不是最大的關鍵。垃圾徵費並不是要收回營運費,而是希望通過機制,讓市民覺得在合理的水準下改變其習慣。他指出參考其他地方的機制,都沒有就基層作出豁免,但是會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協助他們。他亦指出垃圾徵費也將一併考慮監測、罰則等方面的配套問題。

  另外,他也與陳智思表達類似的意見,今年上半年會推行徵費的先導計劃,找出典型的住宅單位,包括私人屋苑和公共房屋做試點。相較其他城市,香港的優勢是八九成的住宅環境由物業管理單位進行大廈管理,先導計劃主要先處理這些有物業管理的住宅環境。至於有關細節正在籌備中,政府會在適當時候公佈。而他指出從先導計劃到全城實施,政府必須有時間表。

  各方關注垃圾徵費水準

  關注團體和輿論討論焦點都放在垃圾徵費水準上。

  環保團體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垃圾徵費的收費水準定於30元以下太低,擔心會欠缺誘因鼓勵源頭減廢。他又指出,基於公平原則,不贊成直接向弱勢群體作補貼。

  較早前,關注勞工處境的政團工聯會于諮詢期的最後一個月就垃圾徵費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了860名市民。結果發現54%受訪者贊成實施垃圾徵費。至於收費水準上,70%受訪者認為每月定額30元至44元屬合理及可接受水準。另外,66%受訪者希望當棄置垃圾低於某水準時,廢物生産者可獲政府轄免該期間的收費。

  有媒體發表評論指出,垃圾徵費變成“人人有罰”的新稅種,難受市民歡迎。政府如果不以加稅為目的,那麼應通過其他途徑寬減稅收,中和成“零增稅”的效果。目標是做到有獎有罰。

  至於針對有物業管理公司提出“按幢收費”的模式,以減少逐家逐戶或全幢去秤垃圾的成本的意見,環保團體也積極表達意見。2月9日,七個環保團體也派出十多名代表請願,表示物業管理公司提出按“按幢收費”模式是“貪方便”。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楊凱珊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按戶徵費的原意是“丟得多、繳得多”,令住戶減少製造垃圾,而“按幢收費”是計算整幢樓宇的垃圾總量,由住戶平均攤分費用,既不公平,也會令市民失去減廢動機,難以減少社會垃圾總量。

  垃圾徵費建議正按步推進,它將會隨先導計劃的推出而進入新階段。必須指出,由於環保問題一直是社會所重視,以口頭詢問市民的意見,其回應都傾向正面。但是當有關政策直接影響市民利益時,其態度和行動可能有所變化。垃圾徵費是涉及全香港市民的利益,政府絕不能低估推行垃圾徵費的難度。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