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紓緩資金繃緊局面,人民銀行繼公開市場連續三周零操作後,終於出手,先透過常備借貸便利操作(SLF)向市場‘泵水’接著預告通過逆回購繼續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援。”人民銀行20日晚間雙管齊下應對“錢緊”的消息,攪動內地和香港股市,香港財經媒體紛紛將這條消息置頂並大篇幅解讀。
此次再現“錢緊”,多數認為主因是春節流通現金需求急升,導致數千億元資金從銀行體系流走。另一方面,近日內地重啟IPO,資金在銀行體系內“搬家”也是流動性抽緊的原因之一;同時,上周財稅繳款對資金面也構成一定的影響。
香港財經人士注意到,此次央行選擇應對的時機不一樣了。過去一年,內地金融系統分別在6月、10月和12月發生過嚴重的流動性短缺,因為央行當時基本未理會各銀行發出的提供流動性的呼聲,希望以此杜絕高風險信貸行為。在這3次出現流動性短缺的過程中,央行都是直到最後一刻、局面即將失控時才向缺少資金的銀行伸出援手。但此次央行在第二天公開市場操作前,就在頭一天傍晚事先公佈將進行逆回購,顯然是希望安撫市場情緒。
央行應對的操作方式也引起了討論。在去年春節及6月“錢荒”時,人民銀行也曾採用SL F“放水”,操作餘額達4160億元。這項新的貨幣政策工具被香港媒體解讀為有如美國聯儲局的貼現窗,是由金融機構按自身流動性需求向央行申請大額流動性需求,期限為一至三個月為主。只是此前,SLF的對象主要為政策性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但有趣的是,央行週一公佈所進行的SLF,是在北京、江蘇、山東、廣東、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和深圳等省市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試點,由當地的央行分支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援,整個試點的額度為1200億元。
央行也承認由向政策性銀行、全國性商業銀行提供的大額短期流動性支援,轉變為短期流動性調節方式,是一項“創新嘗試”。
在香港財經人士看來,這反映出經歷去年六月“錢荒”後,央行已常備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隨著地方債等風險浮現,尤其是中小銀行面臨的違約風險陡增,央行開闢新的渠道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正常流動性供給、疏導期限錯配,是一種“定向放水”。原因是內地整個流動性大環境並不缺錢,截至去年底廣義貨幣(M 2)供應高達110.65萬億元,較前年增長13.6%,比調控目標13%高出0.6個百分點。
央行舉動其實是去年12月“錢緊”時應對舉措的翻版,為倒逼銀行理順長短期資金錯配,只會在季結年結、春節、十一等長假前流動性緊張的時候,確保銀行資金鏈不會斷裂。有港媒將央行不會大放水的做法評價為,“保持偏高拆息,對經營不善的銀行小懲大戒,促其認真、持續改革。此可預視,今年季結年結、長假前夕等資金需求高峰期,類似的錢緊現象不斷上演。”
有分析就稱,為了對付陰影日漸籠罩的債務風險和影子銀行擴張風險,不得不付出相應的代價。中央今年一大挑戰是控制國內影子銀行過快和危險的擴張。影子銀行包括正規銀行渠道以外的各類信貸,是推升中國債務規模的主因。這也是香港財經界的普遍看法,認為中國處於經濟“中高速”增長年代,基本形勢仍然向好,不過,為解決影子銀行、廣義貨幣供應增速太快及去杠桿化等問題,內地的錢緊息高狀況仍將持續。
“錢緊”會持續,相應對各經濟環節會構成衝擊,銀行壓力會加大,小企業融資、經營會更加困難,股市也會不樂觀。最令人擔心的是債務鏈條會在“錢緊”的壓力下出現某種程度的斷裂,信託産品、理財産品都在其列。如何在倒逼銀行改革、去杠桿化和防範風險、不使壓力鍋“撐爆”中,拿捏分寸,平衡有術,是今年金融監管當局的難題。 (王旭)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