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28日首度公佈運用“相對貧窮”概念而制定的“貧窮線”,多位香港學者對此認為,這是香港特區政府正視貧窮問題的做法,表達了政府承認問題的存在,是扶貧工作的好開始。
在香港,“貧窮線”是否制定、如何制定已討論多年,對於現屆特區政府這次成功制定的工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28日形容為“破天荒”,是政府處理貧窮問題的重要一步,體現政府扶貧工作的決心。
據介紹,“貧窮線”定在家庭入息中位數的50%,撇除住戶稅項、福利轉移後,按去年水準計算,1人家庭貧窮線定於月入3600元(港幣,下同)、2人為7700元、3人為1.15萬元、4人為1.43萬元、5人為1.48萬元、6人或以上為1.58萬元。
由此推算,香港去年有131.2萬貧窮人口,貧窮率為19.6%,但若把現金福利計算在內,則貧窮人口會減至101.8萬,佔整體人口15.2%。
當天,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解釋説,“貧窮線”採取了“相對貧窮”的構思,特點是易於量度、有一定國際可比性、有足夠數據支援、具成本效益,及易於整理解讀,而將來“貧窮線”水準會每年檢討一次。
對於香港首條官方厘訂“貧窮線”,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對中新社記者分析指,利用家庭入息中位數一半作“貧窮線”是合適的做法,而國際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多個歐盟國家都以此作為指標。
但黃洪提醒,貧窮是多樣性的,縱然用此標準訂立的“貧窮線”有一定的參考性,但不要忽略部份收入不低,生活卻出現困苦的社群,“有市民收入可能高於貧窮線,但患上長期病患而令治療開支大,這條‘貧窮線’是無法顯示出來。”
香港去年貧窮率為19.6%,黃洪對此認為,若與一般已發展的國家貧窮率大約維持在10%至15%相比,香港目前貧窮率屬於高水準。
黃洪又認為,香港特區政府下一步應分析不同群組的貧窮成因,然後針對性制定不同扶貧措施,方法不一定是現金轉移措施,可以是兒童、老人等服務,以改善不同群組生活困苦的狀況。
香港市民當下普遍期望,憑籍這條“貧窮線”檢視將來政府扶貧政策的效用。香港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認同,這條“貧窮線”能有此效果,給予政府在扶貧工作上壓力,令民間更有力去督促政府關注貧窮問題,而它也可作為政府自我檢視的指標。
但何濼生提醒,香港特區政府日後進行的扶貧工作要“量力而為”,要顧及財政壓力,“最好聚焦在目標群眾去制定扶貧政策,以減少扶貧時的浪費,又可提高成效。。”
至於香港特區政府扶貧委員會成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則指出,現時香港貧窮兒童家庭面對的困難特別明顯,減少“跨代貧窮”是重要方向,可透過學校或現有教育制度來幫助,而“在職貧窮”人士亦值得關注。
但羅致光強調,“貧窮線”與扶貧措施沒有實際關係,它只是分析與評估政策的工具,不應阻礙現有政策的執行與改善。他又認為,香港目前未有走向“福利主義”的跡象,將來會否出現是視乎整個社會價值觀,以及對個人責任的看法。(記者 李焯龍)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