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科學園經過12年努力,一、二期入駐率如今高達96%。來源:香港《大公報》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即使港府還未針對高科技産業充分發力,大眾也仍未對香港科技給予應有的關注,但據福布斯科技頻道早前的一項研究,香港出乎意料地被列為未來“值得關注的世界四大新興科技之都”之榜首。香港科學園副總裁楊孟璋對香港《大公報》分析稱,香港有多所研究能力出色的大學,又作為“自由港”面向內地、亞洲乃至全球市場,成為世界性的“科技之都”,“我相信香港絕對有這個能力”。
作為特區政府于2001年成立的香港科技園公司的核心,香港科學園透過12年的努力,如今,一、二期入駐率高達96%,共有約430家公司,當中不乏杜邦太陽能、飛利浦等知名企業。楊孟璋表示,科學園第三期即將開幕,將給更多公司進駐機會,而目前已有幾十家公司排隊等位。此外,同屬科技園轄下的創新中心,則主招與品牌設計相關的公司,目前共有80家公司進駐,入駐率超過95%。楊孟璋説:“我們正在研究如何將技術公司與設計公司結合,帶動整個産業鏈的發展。”
科學園第三期即將啟用
強化産業鏈,也正是全球大多數科研園區的共同宗旨,只是各家的強項不同,楊孟璋表示,香港科研或工業的長處並非基礎研究,而是産品開發和科技應用方面。他説,國家在發展當中做了很多基礎研究,而香港作為商業社會,科學園在國家科研産業化的整個政策中,扮演的是産業化、國際化的角色。
提及産業化,縱觀日本、德國等傳統科技強國,科技成果都離不開一件具體工業産品作為載體,無論是汽車還是電子産品。創新科技署副署長黃宗殷表示,香港的研發中心亦特別注重推行研發成果實踐化和商品化。他舉例説,其中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正就“針對集體運輸車輛的娛樂資訊系統”,與業界商討特許授權的安排,估計很快在泰國的長途巴士使用。
至於國際化,德國抑或日本、韓國,都將自身擅長領域做到極致,付諸品牌,故能在國際上聲名鵲起。楊孟璋回憶,“四小龍”年代,香港的電子舉足輕重,近年則“失色”,但因打下了基礎,其影響仍在發揮作用。他表示,科學園的IT、電子企業佔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當中不乏做IC(整合電路)設計,甚至3D IC(三維晶片)等較高端的電子企業,“希望給整個産業帶來新的境界和發展空間。”
但與亞洲其他地區相比,楊孟璋坦言,香港因選擇的道路不通,過去20年,的確因工業、科技政策不夠明確而失去了一些機會。不過令他欣慰的是,“在接觸很多外國公司時,大家都認為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有優勢。”要讓優勢更為突出,楊孟璋強調,香港必須保證“從研發到出成果的速度快。”他舉美國矽谷的例子,認為其成功要素除了加州那幾所院校的科研支援外,更開放地面向全球。
位居新興科技之都榜首
他認為香港也有與矽谷類似的優勢,“科學園標榜的不單是硬體環境,公司進駐,一方面看營商環境,一方面注重整個ecosystem(生態系統)。香港是現代化城市,金融、銀行、法律各種服務應有盡有,又是面向內地、東亞、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的自由港;香港有四所大學設有工程院,對比內地和日本各有六所工程院校,以香港彈丸之地卻孕育出四所,比例已經好高。”故要成為類似矽谷一樣的高科技産業搖籃,“我相信香港絕對有這個能力。”
楊孟璋並非誇誇其談,福布斯英文網站科技頻道早前公佈一項調查,香港列入未來“值得關注的世界四大新興科技之都”,而且排在英國倫敦、以色列特拉維夫和美國華盛頓特區之前,高踞榜首。該篇文章將香港形容為科技“明日之星”的理據是,“這座城市擁有銳意創新、雄心勃勃的創業者;另一方面,擁有穿梭於世界各地、財力雄厚的企業大亨”,甚至大膽地將香港形容為“一個等待引爆的科技經濟火藥桶”。文章中也特別提到科學園的貢獻作用。
不過,該研究文章聲明,此排名強調的是四座城市在發展為全球頂尖科技中心之路上,充滿希望。換句話説,若香港在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層面做得不及其他國家或地區,與那個極有可能實現的目標仍可能失之交臂。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