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貿易商轉型做廚匠 在北京開“臺灣沙縣”

2025-02-25 20: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電 題:臺灣貿易商轉型做廚匠 在北京開“臺灣沙縣”

  作者 張楊彬 黃欣欣

  初春的北京寒氣未減,推開“憨吉小館”的玻璃門,蒸騰的熱氣中飄出滷肉香。店老闆余泓毅正檢查剛送到的護心肉。這位被食客稱作“小黑哥”的臺灣老闆,用圍裙擦了擦手笑道:“這在臺灣叫肝連肉,北京菜場稱護心肉,當初為了找它我簡直‘跑斷腿’。”

  如今余泓毅可以熟練烹制各色臺灣美食,但過去餐飲並非他的主業。2009年,他來北京從事貿易行業,因時常出差吃遍各地美食。西北為何鍾愛麵食?麻辣如何令川渝“上頭”?他熱衷鑽研菜肴背後的門道。

  2021年,新冠疫情使他的貿易業務按下暫停鍵,余泓毅卻看到轉換賽道的良機——“洗手做羹湯”。這年,他在京郊開了一家臺灣菜小館,從貿易商變為兼任採買、廚師、服務員的“全能老闆”。

  不同於高端臺菜餐廳,他特意復刻臺灣街頭巷尾的煙火氣:白瓷碗盛滷肉飯,配幾片黃蘿蔔;湯用雞骨熬煮,拒絕味精;甚至延續臺灣店休傳統,固定每半月閉店一日。“北京同行説這個餐館像‘臺灣沙縣’。”他樂得接受此標簽,還將招牌設計成復古燈箱,霓虹字體讓人倣若置身臺北夜市。“沙縣是福建人的鄉愁‘解藥’,我想讓臺灣‘北漂’也有個解憂食堂。”

  開業不久,現實給了他一盆冷水。“北方客嫌口味淡,説像‘白水煮菜’。”即便如此,余泓毅也有自己的堅持,“後廚師傅總想多放鹽、醬油,我得盯著他們用小勺計量。”他模倣著與廚師“鬥智鬥勇”的場面,“後來客人誇‘道地’,他們才信服。”

  門店功能表上,有一道特別的菜,開張一年半,每回客人要點切仔面,余泓毅總會無奈搖頭,“沒找到合適的面之前,情願暫時不做。”為此,余泓毅跑遍北京菜市場,終於找到最接近臺灣面的味道,情願每次大老遠跑去買。

  這份堅持漸漸叩開食客心門。加班到深夜的食客建議余泓毅關店晚一點,還有客人點名某道家鄉菜,羊肉爐、肉圓、四神湯……余泓毅會盡力為其烹制。2024年末,“憨吉”有了分店——一家門臉不大的三層小樓。

  如今,兩家店客群各有趣味:大興老店裏多是在京臺胞聚會,操著閩南話點“隱藏功能表”;豐臺新店成了周邊白領食堂,年輕人舉著手機拍“九層塔鹽酥雞”。余泓毅始終守著鹽油不改量的規矩,“臺灣菜算是小眾,懂的人自會尋味而來。”

  對余泓毅而言,“堅守”不意味著拒絕變通,適當在地化調整是必要的。後廚冰櫃裏,臺灣醬油膏與六必居麻醬比鄰而居。余泓毅的妻子是安徽人,家中餐桌也常見黃山筍幹燒肉配臺灣三杯雞。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他帶著從北京修煉的廚藝回臺北探親,親自“操刀”年夜飯。“媽媽總擔心我‘不務正業’,去年終於誇我的滷肉飯‘及格’了。”十幾年間來往大陸各地,余泓毅的口音有些混雜,臺灣胃卻一直沒變,他説,“味道就是鄉音。”

  “‘憨吉’在閩南話裏指紅薯,正如臺灣島的形狀。”余泓毅聊起店名由來,頓一頓又説,“老一輩常説人要像紅薯——遇土就生、特別堅韌。”暮色漸沉,店員挂上“營業中”的木牌,備菜、開火、迎客,開啟忙碌的一晚。余泓毅舀一勺熱氣騰騰的滷汁澆在米飯上,香味四散,又有食客循味而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