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重磅!最新金融數據公佈!錢流向了哪?

2024-10-16 08:26:00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號
字號

  中國人民銀行14日發佈最新金融數據。此次發佈的數據有何看點?信貸資金主要流向哪?近期金融政策“組合拳”效果如何?一起來看本期快問快答↓

  Q:最新金融數據有何看點?

  A: 首先,金融總量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數據顯示,9月末,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02.19萬億元,同比增長8%;人民幣貸款餘額253.61萬億元,同比增長8.1%。在有效融資需求偏弱、金融數據“擠水分”以及經濟結構轉型等多因素影響下,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

  其次,M2增速趨穩回升。數據顯示,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9.48萬億元,同比增長6.8%,較上月末高0.5個百分點,保持穩中有升。近期所有增量政策的出臺落地,對市場信心恢復提供了明顯支援,尤其是理財資金向存款的回流支撐了貨幣總量的增長。近期市場預期有所改善,股票市場回升,證券客戶保證金計入M2中,也帶動了M2的回升。

  最後,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更穩更實。當前金融總量總體平穩,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首次突破400萬億元,支援實體經濟有力有效。專家表示,隨著近期出臺的所有增量政策逐步落地,未來金融資源將更多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會更足、成色會更亮。

  Q:信貸資金主要流向哪?

  A: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信貸結構也相應增減調整。房地産、地方融資平臺等傳統領域信貸需求整體收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新動能加快形成。9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3.88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2%;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4.26萬億元,同比增長13.5%;普惠小微貸款餘額32.9萬億元,同比增長14.5%。這些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稱,隨著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結構轉型,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信貸增長髮生變化,貨幣政策更加聚焦于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盤活低效存量金融資源,著眼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發力,持續優化信貸結構。

  光大銀行研究員周茂華説,央行多次表示將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引導金融機構科學評估風險,約束對産能過剩行業的融資供給,更有針對性地滿足合理的消費融資需求;同時,要發揮政策合力,深入實施消費驅動戰略,推動供需匹配。總的看,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的大背景下,未來有效內需的挖掘,尤其是促進擴大消費需求方面,貨幣政策也會和其他宏觀政策共同努力,加力支援經濟實現供求的動態平衡。

  Q:近期金融政策“組合拳”效果如何?

  A: 近期所有增量政策措施發佈後,市場對支援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的兩項工具反響熱烈。與此同時,房地産市場預期改善,近期居民提前償還房貸的現象有所減少。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統一房貸首付比等多項金融支援房地産政策公佈後,多數一線城市樓盤訪客量、認購量邊際上漲,居民提前還房貸的情況有所減少。據一家國有大行深圳市分行測算,9月25日以來,該行個人按揭提前還貸日均申請量較9月上中旬日均水準下降六成。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本輪房地産市場調整持續時間較以往長,市場信心持續偏弱,對經濟運作都帶來了影響。從今年的貨幣政策操作看,央行著力推動各方面達成共識,抓好房地産市場這個關鍵點,5月優化住房信貸政策,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推動存量商品房去庫存;9月進一步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和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延長部分房地産金融政策實施期限。前期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房地産市場已有積極反應。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錶,也是市場信心的集中表現,近期,央行創設了兩項結構性工具,支援股票市場穩定發展。一系列政策出臺後,股指出現回升,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認為,金融部門出臺了各種結構性政策舉措,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金融服務,實實在在加大了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力度,各方面也都給予了積極正面的評價。結構性政策最終還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解決實體經濟運作中的關鍵堵點,一些政策工具還會通過扭轉特定市場的螺旋下行反饋,推動實體經濟迴圈暢通。

  Q:支援性的貨幣政策立場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有何關係?

  A: 支援性的貨幣政策立場近期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全球通脹高位回落,但仍有較強粘性,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總體上還保持著高利率和限制性的貨幣政策立場。相對而言,中國的貨幣政策立場是支援性的,旨在支援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這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提法並不矛盾。在內需增長放緩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能真正體現“支援性”成效,促進經濟平穩運作;若經濟下行壓力緩解,貨幣政策也會回歸常態。“宜松則松,宜緊則緊”,本身也是政策穩健的體現。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策劃/萬政 記者/姚進)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