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球汽車業分化:國內顯著回暖 海外仍處寒冬

2020-05-15 10:31:00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經過幾個月新冠肺炎疫情後,全球汽車行業走勢開始呈現分化,國內汽車行業在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及疫情有效控制影響下,行業快速復工復産,4月銷量開始同比“轉正”,結束了連續21個月的下降態勢;而海外市場,日本、越南、義大利、英國、德國等多數國家汽車行業仍處寒冬,豐田預計2020財年營業利潤將下降80%,穆迪亦最新預計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下降20%,維持“負面”展望。

  4月國內顯著回暖

  今年以來,全國多數地區陸續出臺了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包括增加購車補貼、增加牌照供給等。政策頻繁出臺之初,各界對於汽車刺激消費政策能否湊效觀點不一,觀望者居多。

  不過,最新出爐的4月汽車行業數據已表明,一系列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效果顯著。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最新産銷數據顯示,4月我國汽車産銷分別達到210.2萬輛和207萬輛,比上月分別增長46.6%和43.5%,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3%和4.4%。其中銷量更是結束了連續21個月的下降態勢。

  中汽協表示,2020年4月汽車市場反彈力度超過預期,其中整車企業生産經營已基本恢復,産量已達到去年同期水準。

  此前,受疫情影響,國內汽車行業曾在今年2月經歷最冷月,2月國內汽車産銷量分別完成28.5萬輛和31萬輛,環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別下降79.8%和79.1%。步入3月,隨著全國快速復工復産,我國汽車産銷降幅開始收窄,産銷分別同比下降44.5%和43.3%,分別完成142.2萬輛和143萬輛。

  企業方面,東風集團股份、廣汽豐田等公司均宣佈4月公司汽車銷量實現了同比增長。

  結合一季度情況看,今年1月至4月,中國汽車行業累計銷量預計完成567萬輛,同比下降32.1%。

  補貼政策見效

  4月銷售大反轉背後,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助力汽車企業快速實現復工復産、銷售全面恢復功不可沒。

  但更重要的因素則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直接刺激了購車熱情。

  據了解,截至目前,已經執行汽車限購的8市1省中,除京津兩地,其他省市均已不同程度鬆綁,或增加指標配額,或全面取消限購。其中,深圳、廣州、杭州、上海4個城市的鬆綁政策是增加每年(或半年)的配額指標,從1萬個到4萬個不等;海南是全面取消新能源車限購,貴陽最徹底(取消所有限購)。另外,深圳、珠海、佛山、嘉興、南昌、烏魯木齊、廣西等幾十個城市的地方政府還拿出真金白銀,發放優惠券補貼新車消費。

  “我想買車好幾年了,一直沒搖到號,這下限購鬆綁剛好搖到號,並且購車又能享受多重補貼,當然趕緊買了,反正要買的。”深圳一位新車主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

  5月14日上午,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走進深圳梅林某德係品牌4S店,儘管工作日,店內依稀可見不少正在洽談、溝通的消費者,而前臺一直忙於接聽消費者電話,顯示市場需求較為旺盛,汽車消費市場正逐漸回暖。

  海外車市仍處寒冬

  與國內車市顯著回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車市在疫情持續蔓延影響下的“寒冬”。

  5月13日,豐田官方宣佈,在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對業務的影響後,預計豐田截至2021年3月財年的營業利潤將下降80%,由上年同期的326億美元下降至223億美元,為該公司9年來的最低水準。

  豐田總裁豐田章男錶示: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相比,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衝擊。我們預計銷量將大幅下降,但儘管如此,我們仍有望保持盈利。

  同日,越南汽車製造商協會稱,2020年4月,該協會各成員單位的銷量為11761輛,環比下降39%。2020年前4個月,協會各成員的汽車銷量累計為64100輛,同比下降36%。

  另據各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歐美各國3月汽車銷量經歷了斷崖式下滑。其中,德國3月銷量下降38%,為主要歐美市場中表現最好的,其次為英國,下降44%、西班牙下降69%、法國下降72%,義大利下降率高達85%。

  5月13日晚,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佈,預計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將下降20%,超過此前預計的下降幅度(2.5%),該機構對全球汽車行業仍持“負面”展望。

  值得一提的是,穆迪預計,2020年,作為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汽車銷量將減少10%。因有跡象表明“需求開始恢復正常”,預計2021年銷量將增長2.5%。

  據了解,中國共有135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一季度行業整體低迷。長城證券預測,二季度汽車零部件公司業績的主要影響在於歐美疫情防控力度以及物流運輸行業的恢復情況,國內汽車零部件公司的經營情況有望在二季度得到改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各項支援和促進政策陸續出臺落實,結合汽車行業企業的積極努力,下半年中國汽車行業的銷售水準有望恢復或超過去年同期,但仍將受到海外疫情防控進展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