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擴容 這地出乎意料

2019-02-11 08:4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最近,全國各城市陸續公佈了2018年經濟發展成績單,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和杭州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10名,排名與2017年相比沒有明顯變化。引人關注的是,部分城市發展的細節變化,顯現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如北京GDP首次突破3萬億元、深圳經濟總量預計躋身亞洲城市前五、中西部城市增速領先。有關專家指出,隨著區域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城市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發動機”角色,各省份也著力打造有競爭力的城市增長極。2019年,中國各大城市將在整合要素、盤活資源、提升品質方面展開新一輪競爭。

  多個城市上新臺階

  2018年,中國不少城市均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跨上了新臺階。

  2018年,GDP“萬億俱樂部”城市繼續擴容。出乎意料的是,中原城市鄭州以8%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約10200億元的地區生産總值,一躍成為全國第16個邁入GDP“萬億俱樂部”的城市,而且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萬人。

  始終位列一線城市的深圳,在追趕國際知名城市上更進了一步。2018年,深圳市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領先,數字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全年GDP突破2.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7.5%,經濟總量有望首次超越香港並躋身亞洲城市前五。

  更多的中心城市在高品質發展方面呈現亮點。2018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0320億元,成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邁上“3萬億元”大關的城市,金融、科技服務、資訊服務等優勢行業貢獻度不斷提高;成都在實現區域經濟增速領跑的同時,單位GDP能耗迎近6年最大降幅,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0家。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城市集中了一個地方的各種要素資源,是第二、三産業的集中地,因而是觀察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從各地公佈的數據來看,當前我國大城市經濟發展總體不錯,經濟轉型升級正在穩步推進。”叢屹説。

  人才爭奪成為焦點

  在城市的經濟賽跑中,全國不少城市紛紛掀起波瀾壯闊的“人才爭奪戰”,內容涵蓋寬鬆落戶、就業創業激勵、租房住房優惠、現金補助等諸多方面,目的就在於為當地發展贏得更多主動權。

  安徽合肥對新落戶在合肥工作暫無自有住房的博士、35歲以下的碩士、畢業3年內的全日制本科和大專、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3年內按每人每年2萬元、1.5萬元、1萬元和0.6萬元的標準發放租房補貼;在陜西西安,主管部門將大學生創業貸款最高額度由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貸款期限一般為2年,按基準利率計息,到期還本付息,並且給予50%貼息優惠。

  在1月份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人才也成為了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陜西省政協委員、香港南邦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薛驚理建議,西安市應該利用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等數量多、基礎好的優勢,適時建立專門為專業人才居住的人才公寓、人才小區,加大保障性房源供應,吸引人才落戶。湖南省人大代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林認為,要實現長(沙)株(洲)(湘)潭一體化發展,必須加速推進人才政策的一體化。為此,李東林建議,“長株潭”城市群應進一步組團發展,出臺有力政策突破戶籍限制,將長株潭打造成中部高端人才特區。

  中心城市加速起飛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業強認為,中心城市作為等級位次較高、能量較強的經濟中心,是社會化大生産的基地,具有生産集中、分工細密、行業和部門比較齊全的特點,並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複雜分工體系。其經濟結構反映了區域經濟結構的狀況,其經濟結構變化的方向、目標、重點、速度也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結構的變化,因此是區域産業升級的先導。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開始顯現,城市間經濟聯繫不斷增強,中心城市開始發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不少大城市都在夯實發展內功、提升發展品質上鉚足了勁兒。

  天津提出,在推動冶金、石化、輕紡等傳統産業智慧化改造升級的同時,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産業體系,精心打造人工智慧領域的自主可控資訊、先進通訊、智慧網聯車、工業機器人等7條産業鏈;福州明確,加強華僑華人新生代工作,強化與港澳在金融、物流、文化創意及青少年等領域的交流,同時鼓勵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設立海外倉,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離岸貿易等新型業態……

  “當前,中國正處於科技産業發展的機遇期,城市能否圍繞産業升級進行成功佈局十分關鍵。”叢屹説,未來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避免發展方式千篇一律,突出“合作大於競爭”,更好地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

  本報記者 王俊嶺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