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展覽服務市場年收入約千億元
中國貿促會1月11日發佈了《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8》。中國貿促會貿易投資促進部部長馮耀祥介紹説,作為貿易與投資重要促進活動,2018年中國展覽服務市場收入約為1000億元,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提升。
《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境內展覽規模不斷提升,赴境外參辦展平穩增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量質齊增。全國76家組展單位赴3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辦展718項,佔參辦展項目總數的42.9%,同比增長14.3%,境外自辦品牌展日趨成熟,國際市場空間不斷拓展。展館總供應量增速趨緩,市場整體租館率提升明顯。2018年新建展館增幅保持10個左右,但年度新增展館面積從2017年的113萬平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48萬平方米,增速下滑約8%。
《報告》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展覽業尚處於展覽大國向展覽強國的轉型期,存在展館建設盲目化、配套設施不健全等問題。
一是展館建設盲目化,整體利用率偏低。部分地區展館建設缺乏科學統一規劃,存在低水準盲目重復建設、場館利用率偏低現象,最終造成場館閒置和社會資源浪費;部分地方政府對展覽業發展的規劃帶有很大盲目性,建設過多、過快,在建館時並未考慮自身的區位、資源條件、當地展覽市場需求及展覽業發展的規律,而是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紛紛建設新的展館,最終導致區域性重復建設,甚至出現同一城市擁有多個展館的局面。
據統計,2018年中國展覽館室內可租用總面積約為983萬平方米,發展規模和速度已超過許多展覽大國,但是場館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展館利用率達到50%-60%才可能産生較好的市場效益。而我國多達一半以上的展館利用率低於10%,僅為頂級展館利用水準的1/6,僅有14%的展館能達到30%以上的利用率。
二是區域分佈不平衡,産業結構不合理。根據中國貿促會資訊中心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在境內舉辦的展覽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和華北地區,三地區展覽數量和面積均超過70%,而華中、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佔比相對較低;在展館分佈的地區差異上,展覽中心基本分佈在東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區分佈較為鬆散,且不集中。在産業結構分佈上,2018年,中國舉辦的展覽主要以第二産業中的輕工業和重工業展覽為主,兩者展覽數量佔比65.2%,展覽面積佔比70.0%,而作為第三産業的服務業展覽佔比較低,僅在20%左右。
三是專業化人才匱乏,管理效率較低下。
四是配套設施不健全,服務水準較滯後。在配套方面,中國各項設施尚不健全,場館設計和運作未做到人性化,僅考慮到場館的建設,並未將住宿、餐飲、交通、銀行、翻譯、旅遊等配套貫穿于整個展覽的不同階段。
五是國際化程度較低,市場地位不突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品牌展覽數量相對較少,而且國際化的展商比例較低,國際影響力不夠。許多展覽僅局限于國內某個區域,規模偏小,綜合效益低,市場競爭能力有限。(黃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