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媒體大陸行”之“從天安門到石庫門,上海接力”

2018-10-25 16:21:00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海峽之聲上海10月24日訊(記者 王倩 張笛 程娟娟)“原來我都是從浦西看浦東的風景,今天在遊船上可以多個角度看到黃浦江的夜景,很開心……” 

  10月24日晚,上海外灘濱江沿岸,迎來了首屆由海峽兩岸50家媒體人組成的聯合報道組。來自臺灣“今日新聞”的黃詩棋作為此行的一員,此時正在夜遊浦江的遊輪上興奮地拍照。24日早晨從天津搭乘高鐵,下午到達上海。一天之內,一南一北兩座城市,飛速發展的城際高鐵讓黃詩棋們感受著大陸改革開發40年來的城市速度。 

  此時,距離“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活動啟動剛好過去一週的時間,從北京到天津再到上海,改革開放究竟給這三座城市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兩岸媒體人用自己的視角記錄著這一路行走的感受。“從北京到天津,對自己衝擊最大的還是這40年間,大陸政府正在有規劃地推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建設。這規劃是五年、十年甚至是四十年,對於我們從臺灣過來的媒體人來説還是蠻震撼的。”臺灣《遠望》雜誌研究員張惠閔説,看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身為中國人的她也同感榮耀。

  經濟的發展鑒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而站在古老的紅墻之下,凝望的則是一座城市的根基所在,“其實我覺得北京作為起點是非常有意義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天去參訪故宮,感覺是找到兩岸共同的根了。”18日,故宮作為此次兩岸媒體人參訪的第一站,自然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張惠閔説,從古老厚重的宮墻一眼往過去,會萌生出深深的使命感,兩岸在近代史的發展中原本就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身為中國人,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大陸,都應該參與到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建設中去。

  從7天前故宮那古老的城墻到眼前黃浦江兩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夜色中的上海處處閃爍著霓虹燈,黃詩棋對這座被稱為“離世界最近的城市”賦予了更多的期待,“這次到上海採訪,最想了解的就是上海有哪些工作的機會,這也是現今臺灣青年人比較關注的。” 

  24日晚,上海的媒體在阿基米德上打出了《“改革開放40年,魔都的高度、速度和深度”》。上海參訪的大幕尚未完全開啟,兩岸媒體就已蓄勢待發,期待著用最短的時間觸碰到“魔都”的肌理。 

   

  上海市委常委鄭鋼淼在24日下午會見首屆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報道團。(來源:海峽之聲網)

  “上海的每人平均住房是36平米,如果以3口之家來算的話,可以住上110多平方米的住房。”上海市委常委鄭鋼淼在24日下午會見兩岸媒體時用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介紹上海。據鄭鋼淼介紹,改革開放40年,上海是在吃改革飯,走開放路!鄭鋼淼給出了這樣一組直觀的數據,“1978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總量是272億,到2017年則達到了3萬億,發展集聚效應明顯。”據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金融機構有1500多家,其中臺資機構佔到了43家。 

  作為大陸臺胞生活、創業的主要聚集地,目前有四十多萬台胞在上海工作、學習、就業和創業。在12600多家臺資企業中,總部經濟達到了71家,並且每年以600-700家新增臺資企業的速度在增長。 

  “一句話來講,臺胞在上海很幸福!”上海市委常委鄭鋼淼這樣對兩岸的記者總結。 

  兩天的時間,十幾場的活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25日,兩岸媒體人將在上海接力,一切從“新”出發,用他們的鏡頭和話筒記錄下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瞬間。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