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手機成為“新農具”,能否解決農民賣難?
“我們今天用的手機,已經成為人體的一個新器官,離不開了。”一位網際網路大佬發出這樣的感慨。
的確,如今的手機功能,不止于打電話、發短信,而是作為一個基礎的聯接平臺,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拿出行來説,開車、走路要看手機導航,叫車也要用手機,哪條路堵不堵也要查手機……更不要説訂餐叫外賣、旅遊購物、娛樂互動、支付轉賬等等,都能用手機輕而易舉地實現。對很多人來説,手機就是一個隨身攜帶的“網際網路+”。
手機的功能如此強大,對人們的生産生活産生了深刻影響。那麼,農民手裏的手機能不能發揮更大作用,通過手機來破解“三農”難題?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等機制,建設涉農公益服務平臺,加大對農戶資訊技術應用的培訓,使手機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使網際網路成為助力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設施。
讓手機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值得期待。因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更大地發揮市場作用,依託“網際網路+”發展各種專業化社會服務,促進農業生産管理更加精準高效,使億萬小農戶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更好地對接,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每百戶農民手機擁有量超過300部,成為“新農具”有一定基礎
要想讓手機成為“新農具”,農民手裏得有手機才行。這個數據偏樂觀,目前,每百戶農民手機擁有量超過300部,相當於平均每戶農民家庭有3部手機,擁有率挺高。
只是,眼下很多農民僅僅把手機當作通訊工具,並沒有將其作為網際網路工具。所以,推動智慧手機在農村的普及與應用,還需要加把勁——要讓廣大農民不僅把它作為生活用具,還熟練地把它當成了解市場需求和新技術的“窗口”,依靠它“遠端診斷”動植物疫病病害,這才算是“新農具”。
近年來,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新業態蓬勃興起。數據顯示:2017年農村網路零售額達到了1.25萬億元,農産品電商正邁向3000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
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2017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頻的比例達到了96%。打通城鄉數字鴻溝,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實施範圍擴大。目前,有20.4萬個村已經建立了益農資訊社,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等服務。20.4萬個村是個什麼概念?大概是全國行政村的1/3,未來資訊進村入戶工程的比例要達到80%以上。
這樣的資訊化基礎,為農民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開展農業生産管理創造了條件,也為企業通過網際網路發展各種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提供了契機。
解決農産品賣難,“新農具”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網際網路+’可以加很多,但當務之急是網際網路+農産品行銷,就是農産品出村。最重要的是要幫助農民把優質合格的、有特色的農産品賣出村,賣到城市來。”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
農産品産量大、收穫期集中,農産品賣難是個全球性問題。手機這個“新農具”,能否在解決賣難上發揮更大作用?我看行!
麻辣哥多年前曾在雲南挂過職。今年雲南大蒜豐收,往年10多元一斤的大蒜,在種蒜農民地頭的收購價只有幾角錢。增産不增收,確實讓人鬧心。
咋辦?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今年5月份,朋友圈不少人在發雲南紫皮大蒜銷售的資訊:“同事在雲南麗江永勝縣挂職,當地農民種的生態無污染的紫皮大蒜,出現大量滯銷,需要朋友們伸出援手助貧農一臂之力。有需要的朋友點連結,多吃大蒜身體健康,9斤裝18元!”大家不僅紛紛轉發,下單的人也不少。
還有西安的一個微信公號,專程跑到大蒜産地,為農民賣大蒜站臺,價格是8斤裝18.8元。這個價格,比當地收購價要高不少,但也比大城市超市裏的價格便宜許多。
過了幾天,朋友圈裏又有消息傳來,“滯銷的大蒜已經賣光了,謝謝大家。”
類似的事情不少,結果都挺令人欣慰。去年秋天,去年雄安新區曾有個別農戶的葡萄和西瓜出現了賣難,當地一位幹部看到後,在朋友圈裏發出“吆喝”。只一兩天的時間,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的愛心人士紛至遝來,幾萬斤葡萄、80多萬斤西瓜就被搶購一空。
朋友圈的特點,就是一傳十、十傳百,一個圈套著一個圈。消息不脛而走,市場由此打開。
“中國未來30年還是小農大國,億萬小農怎麼對接大市場,網際網路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手段。不僅可以對接中國的大市場,甚至可以對接國際大市場。” 屈冬玉説,農産品出村工程直接關係到鄉村振興、産業振興和農民致富,要確保農産品出村出得來、出得好,賣得出好價錢。
實施“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工程,推動解決農産品“賣難”問題,還要強化電商企業與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産銷對接,加強農村網路寬頻、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實現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
時刻把農民主體地位放在心上,不能喧賓奪主
麻辣哥特別想強調的是,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具備歷史耐心,傾聽農民呼聲,堅持農民廣泛參與,始終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如果不尊重農民的意願,就有可能好心辦了“壞事”。
農民的意願,在村裏比什麼都重要。小官巨貪、微腐敗,沒有農民的主動參與,甚至連發現問題的線索都不好找。解決鄉村的“關鍵小事”,處處都要體現農民的意願。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畜禽糞污廢棄物處理、小型水利工程建設,點點滴滴,沒有農民的意願,問題解決起來就會拖泥帶水。鄉村振興措施行不行,關鍵是看農民高興不高興。有怨氣,就要警惕和整改;高興了,就應堅持和推進。
農産品價格波動大,農民不光要在家裏搞好種植、養殖,還要瞪大眼睛緊盯市場變化。如果一廂情願地推動農民進行結構調整,效果肯定會打折扣。10年前,雲南省人工種植的臺地茶每公斤賣到20元左右,基層幹部想著擴大種植規模就會實現農民增收,於是,砍掉了山頭上那些産量低、葉子粗大、長相不好、價格低又不好賣的古樹茶。10年過去了,臺地茶價格還匍匐在每公斤20元到30元,而古樹茶的價格已經衝到了每公斤3500元左右。當年有古樹茶的茶農直跺腳,對村幹部翻起了白眼。
還有一些地方,甚至完全代替農民選擇種什麼或不種什麼。結果,産量上去了,市場又不買賬,農民還不滿意。傳統上,西部地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高粱、馬鈴薯,但一些幹部看不到當地的資源稟賦優勢和市場競爭潛力,大力度、大面積地推進葡萄、蘋果、梨、大棗、獼猴桃種植,迫於諸多壓力,農民不得不全力跟上。遇到市場行情講得過去時還好,一旦産品滯銷,受傷和落淚的還是農民。
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順應城鄉關係階段性變化,遵循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律,是一個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市場經濟中處於主體地位的始終是農民,農民的意願要充分尊重,更要防止農民利益被“擠出”。(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高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