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一季度良好開局為全年經濟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2017年05月01日 14:15: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周曉晶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原所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9%,成為自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季度增長,並超出市場預期。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此作了充分肯定,認為一季度經濟運作穩中向好、實現良好開局。各方面對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逐步加深、行動更為自覺,這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季度經濟全面向好,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這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階段性成果。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6.9%的增速中,95.8%靠的是內需,外需僅佔4.2%。內需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7.2%,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僅為18.6%,消費貢獻率比投資貢獻率高出了58.6個百分點。這種增量部分的明顯變化,凸顯了在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這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支出正在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二是在經濟增速加快的同時,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經濟全面向好的趨勢得以鞏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043億元,同比增長28.3%。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996.3億元,同比增長70.5%;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4.4億元,增長7.6%;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671.5億元,增長30.2%;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208.1億元,增長24.3%;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53億元,增長15.9%。

  三是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這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從三次産業角度看,第三産業比重進一步增加。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業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高出1.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6.5%,比第二産業高出了17.8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長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7%,比第二産業高出了25.6個百分點。二是在製造業內部,今年一季度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和13.4%,增速分別高於整個規模以上工業5.2和6.6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5個百分點。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開局良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改變了過去兩年持續下滑的局面,不但由負轉正,而且實現較高增長。海關總署發佈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6.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高達21.8%。其中,出口3.33萬億元,增長14.8%;進口2.87萬億元,增長31.1%。進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也由負轉正。特別是3月份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出口增幅反彈至16.4%,成為最近兩年的最高漲幅。其中對美國、歐盟出口分別增長19.7%、16.6%,凸顯了發達國家經濟反彈對中國出口的帶動。對俄羅斯、哈薩克、印度出口分別增長37%、69.3%和27.7%,反映了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出口增長更為迅速。

  我國進出口形勢的好轉,主要得益於全球經濟的週期性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8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最新報告指出,在活躍的金融市場以及製造業和貿易領域期待已久的週期性復蘇支援下,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從2016年的3.1%上升至2017年的3.5%和2018年的3.6%。相較今年1月份的預測,IMF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上調了0.1個百分點,同時也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上調了0.1個百分點。IMF認為,全球經濟自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加速,這一勢頭一直在持續。據此,IMF上調了大多數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速預測,其中對歐元區預測小幅上調0.1個百分點至1.7%,對日本上調0.4個百分點至1.2%,對英國增長大幅調高0.5個百分點至2%。對美國則維持2.3%的原有預測。

  一季度經濟實現良好開局,既為全年經濟穩增長奠定堅實基礎,也為接下來的幾個季度裏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從穩增長轉向調結構和防風險,並加大力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從根本上講,中國經濟所面對的既有週期性問題,更有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只有在週期性復蘇進程中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根本,中國經濟才能持續實現中高速增長,並進而邁上中高端水準。同時,一季度的良好開局,也是我國過去幾年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離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即使國際形勢轉好,我們也不可能取得這樣好的經濟成績。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必須堅持用新常態的大邏輯研判經濟形勢,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實現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張曉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