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專家:2017年將是中國經濟增速回升的拐點

2017年02月27日 07:42:0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2017年將是中國經濟增速回升的拐點

  ●從經濟學界分析問題的時候,要率先把理念進行調整,時刻記住背景是發展新常態,目標是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識到背景變了,目標也變了的時候,才能正確討論問題,判斷問題,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2016年重化工業和能源工業的市場銷售形勢在明顯好轉,企業效益好轉,帶來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的恢復,今年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將繼續保持溫和回升。

  ●美國、日本、歐洲基本上經過實體經濟的十年調整,進入了一個新增長的階段,可能增長速度還比較慢,但是實體經濟的調整和恢復已經到了新階段。

  ●宏觀經濟還是不錯的,出口和製造業將是亮點,尤其是中國的製造業將迎來新一輪小的革命,中國的製造業內資品牌壯大,原來我們進口很多中間産品,通過合資品牌生産很多東西,現在越來越多地被國內品牌所替代。

  在廈門大學與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聯合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高層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等專家就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所處的外部環境,未來走勢及政策著力點闡述了各自的觀點。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

  2017年財稅政策著力點應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我們預測2017年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並且提出政策建議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理念層面要特別注意調整。

  比如,當我們説財政收入增速下滑抑制了財政支出的增長時,我們內心其實是希望不抑制甚至是放鬆財政支出的。如果是放鬆財政支出,我們究竟是希望政策效應落在需求側還是供給側?當希望轉換為宏觀經濟政策效應的時候,我們希望它發揮擴大需求的財政刺激政策的效應?還是希望它轉換到有利於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應上來?當我們討論結構性調整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大多數人的政策選擇的基本思維還是落在需求側,落在擴大需求方面。

  兩會召開前,大家經常問的問題是貨幣政策空間多大?財政政策空間多大?尤其是在討論財政政策空間的時候,往往用赤字規模來衡量。2016年財政赤字增加了5600億,這些錢的著力點在什麼地方?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這是應該特別考慮的問題。如果落在供給上,這個赤字的安排和以往的赤字的安排究竟有什麼不同?

  2017年宏觀政策的重點是要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麼,我們拿什麼進行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怎麼降成本補短板?這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可以説,我們能夠操作的政策手段第一不多,第二不熟悉。我們熟悉的都是以往的一套做法,很可能不由自主地就會新瓶裝舊酒。

  舉個例子,大家都主張2017年政府要進一步簡政放權,進一步減稅降費,怎麼做?簡政放權的目的是調整資源配置,把更多的資源留給市場和企業;減稅降費的目的是給企業和實體經濟減稅降費。減稅降費傳統做法有三種:第一種是進行收費的結構性調整,前提是政府制度不變,這是收入的結構性調整。第二種是支出不變,但是減稅之後肯定增加赤字,變成了國債和稅收之間的替代。第三種是實實在在的既減稅也減支出。這是三種不同的決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條件下,應該怎麼選擇?

  很多人選擇第二種,擴大財政赤字支援減稅,但這和以往經濟發展舊常態和發展需求沒有什麼兩樣。同時,這樣做也改變不了資源配置的格局,資源配置格局在市場和政府之間的資源配置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此外,這樣能降成本嗎?不能。因為每年要增加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在中央財政收支報表上,是這幾年增速最快的項目。所以,從企業角度看,可能是近期成本沒有增加,但是遠期來看,它的負擔肯定是要增加的,因為政府要收稅和收費,就是因為有支出,只要不減支出,就談不到降成本。

  第三個選擇就是降稅減費的同時減支出,政府割讓一部分資源給企業,長週期來看不會增加企業未來的成本支出。這三種選擇很清楚,可是放在當前的背景下,就會發現最好的選擇,往往大家不會提及或者提得比較少,甚至認為不可能。更多人的選擇就是第二項,通過發國債支撐減稅。

  舉這樣一個例子是想説,從經濟學界分析問題的時候,要率先把理念進行調整,時刻記住背後的背景是發展新常態,要奔向的目標是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識到背景變了,目標也變了的時候,才能正確討論問題,判斷問題,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

  2017年投資增長將略高於2016年

  2017年將是中國經濟最近幾年增速回調的一個拐點,由回落轉向平穩增長,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水準應該和上一年大體相當。

  理由主要在兩個方面:首先,從出口的增長來看。2015年、2016年中國的出口都是連續負增長,但是今年的出口,低位企穩的概率明顯加大。一是世界經濟恢復的因素在增加。二是中國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的效果正在逐漸加強,穩出口的政策效果日漸顯現。如果再考慮到基數比較低的因素,今年出口從增長的態勢來看,出現低位企穩態勢的概率明顯增大。

  再從投資的增長來看,投資增長應該比去年水準要略高一些。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房地産的發展從前幾年的大起大落開始進入到相對平穩的發展狀態,這個對於投資非常重要。房地産投資在2013年增長30%左右,但是在2015年降到只增長1%,去年房地産投資增長6.9%,開始出現一個恢復的態勢,這種恢復在2017年可以持續下去。房地産的發展主要受中國城鎮化矛盾的制約,中國的城鎮化突出問題是各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産業資源集中配置在大城市,所以人口轉移主要是流向大城市,大城市的問題是人多地少,拿地難。這個問題從2009年之後對於房地産企業的發展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制約。

  現在一些因素的變化在支援房地産向著一個平穩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第一,儘管有一些大城市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但是中國的城鎮化仍然在頑強地推進。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2016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又增加2000多萬人,所以中國的城鎮化並沒有終結。具體表現在從一線超大城市主導,開始更多轉向二線一些熱點城市主導。而且去年房地産投資增量60%左右來自於二線熱點城市的開發建設。

  第二,從新型城鎮化發展來看,現在強調以城市群為主題形態,強調一線大城市、中心城市要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拉動周邊的三四線城市聯合發展。至少在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中,輻射帶動作用已經發揮出來了。未來房地産企業主要佈局在銷售比較活躍,人氣提高較快,前景比較好的熱點城市,房地産投資增長的勢頭會保持下去。

  第三,從銷售角度看,今年房地産的銷售水準與去年相比會下降。2016年房地産銷售受到一些金融杠桿的推動,這種炒房活動在局部房地産市場銷量當中佔到一定比重,隨著調控效果日益顯現,房地産的局部過熱會消失,同時房地産銷售水準的增速也會下降,但是仍能夠保證個位數增長。這個情況對於穩定房地産投資足夠了。

  儘管目前業內對於2017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狀態的保持有一定擔憂,但基建投資2017年仍將是各類投資中增長水準最高的一類。補短板、去庫存等任務的加快推進對特大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中小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水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資金保障方面,地方債置換、地方發債制度建設、PPP模式的推廣等措施,都表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保障條件仍在持續改善之中。

  在這兩個投資拉動下,2016年重化工業和能源工業的市場銷售形勢在明顯好轉,企業效益好轉,帶來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的恢復,今年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將繼續保持溫和回升。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

  2017年全球經濟進入拐點

  對於2017年的全球經濟我有三個基本看法:

  一是2017年全球經濟實際上進入了拐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有一種説法,要真正走出危機,實現復蘇,走向一個新的增長階段,可能需要十年。從2008年到2017年正好十年了。從貿易和投資,尤其是綠地投資和全球一些數據,明顯可以看到一個現象,美國、日本、歐洲的商品貿易量在增長,已經好于新興市場了。美國、日本、歐洲基本上經過實體經濟的十年調整,進入了一個新增長的階段,可能增長速度還比較慢,但是實體經濟的調整和恢復已經到了新階段。

  二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加。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經過十年轉型,現在初見成效。但是,其政治上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非常多。比如,關於英國“脫歐”,英國前商務部部長有一個基本的觀點,他認為英國硬“脫歐”,會使雙方針鋒相對。英國“脫歐”的真正實施,可能會在2020年到2022年。在這個過程中,不確定性是明顯增加的。

  三是全球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和調整嚴重不平衡。全球經濟核心有三個問題,1990年以來始終沒有解決好。第一個問題是創新問題。全球經濟從1990年以來一直面臨著一個選擇,你的創新是金融創新還是科技創新?全球經濟的問題就是創新方面遠遠不平衡,金融創新強,科技創新弱,出現了全球的新工業革命,但全球勞動生産率持續緊縮。第二個問題是全球的公平問題。第三個問題是全球治理問題,未來全球治理是多邊還是區域,這些問題都始終沒有解決好。如果全球經濟的風險大於全球經濟的機遇,中國的下一步往哪去?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

  製造業將是2017年中國經濟亮點

  宏觀經濟研究最關心的無非是兩個變數,第一是産出,第二是價格。從這兩個變數來看,2016年的中國宏觀經濟是非常特殊的。過去價格漲上去,經濟增長也跟著上去。但2016年,週期性行業有明顯上漲,PPI大幅上漲,整個工業品價格都有很大的上漲,不過並沒有看到經濟增長速度的相應上漲。工業增加值增速是平的,GDP增速也是平的。從這兩大變數的組合來看,2016年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價格漲上去了,但是數量供給沒有上去。

  理解這個現象需要看數據背後發生了什麼,這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宏觀經濟。

  這背後有三個力量。第一個力量是,在2016年我們經歷了一個週期性行業的大幅度的反彈回升,尤其是房地産銷售、汽車銷售這兩大典型週期性行業。

  第二個力量是去産能,去産能相當於供求曲線向左移動,會代表價格上漲。但是光靠去産能也遠遠不夠,因為去産能主要限于鋼鐵和煤炭,其實去年主要是煤炭,鋼鐵的産能是增加的。

  第三個力量是中國宏觀經濟供給面,特別是工業部門,供給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看到從2010年到2016年整個工業部門的製造業投資是節節往下走,如果把一些落後産能的淘汰和一些折舊考慮進去,很多行業的投資是負增長,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經濟結構轉型大背景下,消費結構在轉型。國外的經濟也有很大的變化,對中國的工業品需求增長速度也在下降,這樣的背景下工業企業從2010年到2016年之間是一個非常難受的局面,因為面臨産品需求的持續下降。

  而2017年將是週期性行業下行的上半場。上半場很重要,增長指標無非是原來快現在慢了,但是還是中高的增長速度。所以整個房地産、汽車銷售,增長速度會有調整,但是幅度不會很大。整個2017年,從價格和産出兩個變數來看,不會是特別難受的一年,最起碼不會像2015年那段時間那麼難受。

  總的宏觀經濟還是不錯的,出口和製造業將是亮點,尤其是中國的製造業將迎來新一輪小的革命,中國的製造業內資品牌壯大,原來我們進口很多中間産品,通過合資品牌生産很多東西,現在越來越多地被國內品牌所替代。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