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2017年中國經濟有哪些新信號?——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六大看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12月14日至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了2017年中國經濟哪些新信號?
去産能:抓住“僵屍企業”牛鼻子,防過剩産能死灰複燃
會議提出:去産能方面,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要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産能過剩行業去産能工作。
解讀:下半年以來,鋼鐵、煤炭等傳統産能過剩行業出現價格上漲勢頭,一些相關企業在利益驅動下繼續擴大生産。而其他行業如火電、建材等出現投資過熱苗頭,同時各地新建、擴建不少新能源汽車産業園等,潛藏新的産能過剩風險。
“去産能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持續、曲折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這裡既有産品價格、産能利用率等因素影響,也涉及到利益的博弈。有些地方注重用行政手段去産能,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僵屍企業”就往往死灰複燃。
他認為,去産能最終還是要通過市場和法制手段推動。政府應該以市場為主體,強化標準監管,通過提高技術、安全、環境等的門檻,淘汰落後産能。
去庫存:因城因地施策,城市互聯互通
會議提出: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庫存過多問題。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解讀:今年以來,一些熱點城市房地産市場泡沫一度加劇,同時,三四線城市的庫存依然難以消化。經過逐步加大調控力度,房地産出現了回到正常軌道的跡象。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就應放眼整個大都市圈進行統籌規劃。此外,大城市在向外擴張的同時,還應把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和服務同時跟進、合理配置,最終促進人口的空間優化。
他建議,在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的過程中,應積極推進戶籍改革,對接産業轉移,合理規劃産業佈局。同時,保護小城鎮的生態、歷史文化等要素,走特色城鎮化道路。
振興實體經濟:擴大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
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品質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品質提升行動,提高品質標準,加強全面品質管理。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産品競爭力。
解讀:近年來,從馬桶蓋到化粧品,境外購物一度火爆。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遊客每年在境外消費超過萬億元,消費外流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專家表示,品質提升行動是主動適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推進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方福前表示,供給側改革必須把提高供給品質作為主攻方向。短期來看,可以通過稅費改革、産品推介,引導消費者把更多的消費需求留在國內;長遠來看,則要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等創新激勵機制,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職業精神培養,為擴大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厚植土壤。
房地産市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産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援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解讀:2016年全國多地房價出現非理性上漲,熱點城市開啟調控,從提高首付比例到重啟限購、限價、限貸,再到進一步提高購房資格或貸款門檻,系列政策陸續出臺。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今年樓市存在一哄而上的資産泡沫風險,如果繼續放任不管,就會影響整個經濟的運作品質。所以,堅持房子“居住”的屬性和定位、遏制炒作十分關鍵。越來越多的房地産投資與投機佔用了過多的流動性,有可能使流動性固化,對房地産市場和金融市場平穩發展不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汪利娜表示,近年來,房地産市場調控主要集中在信貸和稅收措施方面,但要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根本上還是要立足國情推進相關基礎領域改革。比如,要研究破解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帶來的市場分割的問題,推動各類市場要素有序流動。相比售房市場,租賃市場是當前流動性人口眾多的大城市的短板,要通過出臺更加有力的系統政策,加快租賃市場發展。此外,還應構建穩定的房地産金融政策體系以及準確的市場資訊體系。
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會議提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解讀: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中央企業和各地國有企業按照“1+N”方案積極探索改革路徑,亮點頻頻。但在國企改革邁向深水區的過程中,加快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步伐,不失為一種主要且有效的路徑。
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推動國企積極吸收民間資本,有利於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國企整體競爭力。
金融風險:將防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産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解讀: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和潤滑劑。面對經濟下行壓力,2016年以來,我國金融風險整體可控,但股市、債市、匯市波動以及非法集資風險因素不可忽視。
趙錫軍説,將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切中了經濟工作的關鍵。一方面要處理好越來越長的金融杠桿鏈條,另一方面要在銀行表外業務、交易所場外市場、新型金融業態領域加大監管創新,才能切實防控金融風險。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霍學文認為,有關部門應該轉變監管理念。除了加強對機構的監管,還要加強對各類交易行為的監管,並且深入開展相關社會行為的治理。(記者楊毅沉、甘泉、向志強、林暉、鬱瓊源)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