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煤、缺油、少氣”是中學地理課本上對中國能源條件的經典描述,煤炭在支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環境負擔。近年來,一場能源領域的大變革在華夏大地悄然開啟,中國作為“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的綠色新名片正越擦越亮。
近日,國際能源署發佈報告稱,2015年可再生能源首次超過煤炭,成為全球最大新增電能來源。報告認為,可再生能源之所以能迅速發展,主要得益於美國、中國、印度等國政策的強力支援以及太陽能和陸上風力發電成本的大幅下降。去年,全世界平均每天安裝約50萬塊太陽能電池板。
面對新的能源形勢和氣候變化,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全球能源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使命。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新增的發電裝機總量62%來自於可再生能源。
“在這方面中國正引領全球。”對於中國在可再生能源上取得的成就,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幹事阿德南阿明讚不絕口,“中國的風能和水電的新增裝機容量已佔到世界一半以上,太陽能新增裝機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去年可再生能源獲得了高達3300億美元的國際投資,而中國獨佔了三分之一”。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取得飛躍式發展,光伏、風電、水電裝機均穩居世界第一,成長為世界節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不僅為我國節能減排、經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對全球能源變革産生了重大影響。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佔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量的40%,每小時就有2台風力發電機安裝到位。
的確,可再生能源跨越式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能源領域最耀眼的亮點。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分別增長1.4倍、4倍和168倍,直接帶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了2.6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光伏發電無疑是可再生能源行業中發展最快的。數據顯示,早在2015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4318萬千瓦,超越德國,成為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新增並網裝機量更超過2000萬千瓦。
風電方面,我國早在2010年底,風電累計裝機便達到4182.7萬千瓦,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國風電産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全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297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再創歷史新高,累計並網裝機容量達到1.29億千瓦,這一數值也佔到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
水電産業也獲得重大突破。早在2014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便歷史性地突破3億千瓦,水電發電量更是歷史性地突破1萬億千瓦時,穩居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被認為是未來可再生能源體系中的支柱能源的光熱發電,也在我國快速起步。國家能源局今年9月確定了首批20個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項目,總計裝機容量134.9萬千瓦,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還明確了太陽能熱發電標桿上網示範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在政策利好下,我國光熱項目密集開工,産業集群逐步形成。
我國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援是可再生能源增長背後的關鍵驅動因素。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國家在體制上給予了充分保障,如國家能源局專門成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國家也專門成立了新能源發展中心。同時,國家還出臺了眾多相關法律和政策,包括總量目標、強制上網、分類補貼、專項資金保障等制度,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消納。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民生效益。據環保部部長陳吉寧透露,2015年全國空氣品質總體趨好,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1%。
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同比分別下降3.1%、3.6%、5.8%、10.9%,“十二五”減排目標超額完成。
民生方面,光伏發電正成為我國扶貧攻堅的重要力量。今年10月,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務院扶貧辦,下達了第一批總規模516萬千瓦光伏扶貧項目,共涉及河北、山西、遼寧、吉林、安徽、江西等14個省份約2萬個貧困村,可為約5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每戶增收不低於3000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未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還將繼續趕超跨越並引領世界。2016年初,國家能源局發佈的《可再生能源“十三五”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達到15%,2030年達到20%,“十三五”期間新增投資約2.3萬億元。其中,到2020年底水電開發利用目標3.8億千瓦,太陽能發電1.6億千瓦,風力發電2.5億千瓦。
“加快推動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今後的關鍵是如何落實。”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凡榮告訴記者,能源革命的本質是推動主體能源更替和能源生産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既是我國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落實能源革命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減排、落實《巴黎協定》的必然要求。“中國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使可再生能源在推動能源革命中發揮引領作用。”李凡榮説。(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