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www.stcn.com)09月18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上周,美國財政部發佈了一份報告。濃厚的過節氣氛也沒能掩蓋掉這個數據的敏感度——我國7月減持了220億美元美債。而這個減持規模,是近三年來的最大降幅。
連續的幾番減持後,我國持有的美債總規模已經降低到近三年的最低位。
在美聯儲議息會議之前,我國這樣的行為肯定是無可厚非的——多名業內人士表示,結合美國近期發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美聯儲9月份加息的可能性較低,美元大概率近期走軟。
所以拋美債成了國內居民及企業購匯需求上升,而美元走勢或向下的情況下,央行的正常的投資操作。
美債遭遇拋售潮?
美國財政部上週五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拋完了220億美債之後,我國所持美債總規模為1.2188萬億美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仍舊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第二大債權國是誰?日本。日本跟我們做了個對手盤,7月增持了69億美元美債,總額上升至1.1546萬億美元,創去年9月以來新高。
但不只我國減持美債。截至該報告期末(即7月末),美債的前五大持有者依次是中國、日本、愛爾蘭、開曼群島、巴西。其中,除了第五大債主巴西跟日本一樣進行了增持。愛爾蘭和開曼群島均跟我國一樣減持:愛爾蘭減持美債10億美元,持債總規模達2696億美元;開曼群島減持了50億美元,持債至2643億美元。
還有富有的沙特。沙特已經連續減持六個月,從今年1月份的高位1236億美元,到7月末的965億美元。除此以外,英國、新加坡、德國均在減持美債。
截至今年7月底,外國主要債權人持有美債總額為6.2479萬億美元,低於六月的6.2828萬億美元。
購匯應該是主因,而且9月應該不加息了
央行8月的金融數據,證明央媽正在抽離部分國外資産。從8月央行資産負債表變化上看,月末基礎貨幣餘額28.52萬億元,較上月增長1122億元。其中,國外資産下降1597億元,回籠了相應的基礎貨幣。
但滿屏資産荒的眼下,你肯定會問為什麼要拋美債。對於這個問題,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了兩點:一是居民及企業購匯需求上升所致;二是央行根據國際市場各種變動,正常的投資操作。
這是很清晰的邏輯。首先,央行手裏面龐大的資金,肯定不會以單純的儲蓄形態趴在銀行的賬上,會有相當一部分投到發達經濟體的國債、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和公司股票上面。可是當本國居民及企業需要購匯的時候,央行就會做一個拋售債務的動作,來將現金回流;其次,美國上週四公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向下的指標多於向上的指標(比如8月份PPI、零售銷售環比、工業産出尤其是製造業産出等指標,有興趣的請移步百度一下,在此不做贅述),表明美國的第三季度經濟承壓。
所以,這就引出了下一個邏輯——美聯儲9月份的加息預期,變弱了。而且是很弱。
“我個人判斷,9月份不可能加息了。美國自己的經濟環境,美聯儲根本沒有動力加息。他不可能在9月做這樣的決策”,魯政委直言。
是的,今年美聯儲還有三次議息會議,最近的一次是920和921兩天,議息結果北京時間922淩晨兩點公佈。本來9月的這一次,加息預期一向是很濃很濃的,各路媒體也一直在唱好,可是正如魯政委所言,現在滿屏又都是唱衰居多。
不加息,就意味著美元可能走弱承壓。那麼,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央行拋售美元債務,就顯得無可厚非了。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
[責任編輯:李帥]